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孝感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5
2024-12-19
在美食的大千世界里,孝感市汉川榔头蒸鳝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当地乃至更广泛的美食界都颇具名气。
汉川,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自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置县以来,因汉江横贯全境而享有 “鱼米之乡、江汉明珠” 的美誉,丰富的水资源为各种美食的诞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鳝鱼,也就是黄鳝,遍布全国的湖泊、河流、水库及沟渠之中,它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著称,向来是人们餐桌上的宠儿。在众多烹饪鳝鱼的方式里,无论是粉蒸、爆炒还是炖汤,都能带来各具特色的美味体验,但在汉川当地,最受人们喜爱的当属粉蒸鳝鱼,尤其是那道以地名命名的 “榔头蒸鳝鱼”。
“榔头蒸鳝鱼” 可不单单是一道美食,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相传,这道菜背后有着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观世音菩萨曾命善财童子将蒸鳝之法传授给榔头村的一位牧童,这位心地纯正、未受世俗熏陶的牧童学会后,并没有将技艺私藏,而是无私地把它分享给了全村人。从此,这一制作方法便在榔头村代代相传,也让民间流传起了 “来者必善(鳝),善(鳝)者必来” 这样一句谚语。历经岁月的沉淀与传承,如今,“榔头蒸鳝鱼” 已然成为了汉川当地响当当的一张美食名片,吸引着无数食客慕名前来品尝,想要一探究竟,领略它独特的风味。
在孝感市汉川,榔头蒸鳝鱼的起源有着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故事,代代相传,为这道美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版本是这样的:相传在榔头至蔡甸的路上有一条小河,河上原本有一座小桥,却因年久失修,变得摇摇欲坠,给过往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地有一个后生,自幼没爹没娘,不过他长得五大三粗、人高马大,而且为人憨厚老实。看到小河阻碍了大家的通行,他便主动卷起裤管,背人过河。至于报酬方面,别人给多给少,他都全凭对方意愿,就算分文不给,他也从不计较。由于他没有姓名,大家就亲切地称呼他为 “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善人” 的善举让他声名远扬。远在南海的观音听闻了此事后,有心度化他,于是从普陀山来到此处,按下云头,化作一位千娇百媚、袅袅婷婷的妙龄女子。这女子走到河边,轻启朱唇说道:“大哥,奴家要到蔡甸去,求你方便一下咋样?”“善人” 见是这般绝色佳人,心中十分欢喜,便屈身背起她往对岸走去。可快到对岸时,“善人” 心生了邪念,结果一不小心,打了个趔趄,河水溅到了佳人身上,还险些把佳人摔到河里。观音又羞又恼,用扬柳枝轻轻拂了一下 “善人” 的后脑勺,说道:“我看你妄称‘善人’,还是作‘鳝鱼’吧!你这遭千人捉,万人吃的孽种!” 就这样,“善人” 受了诅咒,当即化作 “鳝鱼” 藏身于泥水之中。
观音回到南海仙境后,心中仍心系人间,感慨茫茫众生最易受那伪善之人的欺骗。于是她传下法旨,命人将鳝鱼开膛破肚,用来蒸着吃以警醒世人,又让善财童子持蒸鳝之方去传给可靠之人。善财童子来到榔头,看到湖边有一位牧童正在放牛,吹着笛子玩耍,一副无忧无虑、怡然自乐的模样。善财童子心想,此牧童心地纯正,未受世俗的熏陶,正是合适的人选。上前一问,得知牧童是姓肖的无父无母的孤儿,便将蒸鳝鱼之法传给了他。
牧童长大成人后,不再放牛,而是在榔头搭起棚子,开了一间方便小吃店,而店里最拿手的一道菜便是泡蒸鳝鱼。渐渐地,人们知晓了这蒸鳝之法传自大善人 “观世音大士”,于是民间便流传起了 “来者必善(鳝),善(鳝)者必来” 这样一句谚语。
还有一种说法是,观世音菩萨直接命善财童子将蒸鳝之法传授给榔头村的一位牧童,这位心地善良的牧童学会后,没有丝毫藏私,把技艺分享给了全村人,使得这一制作方法得以在榔头村代代相传,也让榔头蒸鳝鱼有了扎根民间、传承下去的基础。
这些传说不管是哪一种,都体现了榔头蒸鳝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人们对善良、分享以及传统技艺传承的美好期许,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它背后的故事,品味这带着传奇色彩的佳肴。
榔头蒸鳝鱼从最初出现,到在汉川当地落地生根、代代相传,有着一条清晰且饱含传承者心血的脉络。
据考证,榔头蒸鳝鱼这一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国初年,当时由肖氏家族的肖旭师傅开创了蒸菜系列的鳝鱼做法。肖旭师傅凭借着自己对食材和烹饪技艺的独特理解,摸索出了一套制作蒸鳝鱼的方法,开启了这一美食传承的篇章。
手艺传到第二代时,传承者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琢磨、改良。比如在原本的制作工艺上进行细节的优化,对调味的把控更加精准,使得蒸出的鳝鱼在口感和风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让这道菜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受到了周边乡亲们的喜爱。
而真正让榔头蒸鳝鱼声名远播的,是到了第三代传人肖勇征这一辈。肖勇征的父亲接过传承的担子后,对蒸鳝鱼的做法进行了大胆且成功的改良,为其增添了挂卤这一关键步骤。经过挂卤后的蒸鳝鱼,风味更加醇厚,口感层次也更加丰富,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味蕾。随后,肖家开了【迎宾餐馆】,凭借着这道招牌菜,餐馆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品尝榔头蒸鳝鱼的人也越来越多,其名气慢慢从榔头传播到了汉川各地,甚至更远的地方。
尽管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肖勇征的父亲将餐馆转给了五叔继续经营,但肖勇征自己也传承了这一手艺,并且凭借着精湛的厨艺,带着这祖传手艺走出榔头,开启了自己的厨艺生涯。从最初的打工学习,到被专聘,再到后来自主创业,肖勇征始终坚守着这份传承,让更多人知晓并爱上了榔头蒸鳝鱼这道美食。
在传承过程中,还有像肖运奇老先生这样的关键人物。多年前,当地举办地市旅游局的厨艺大赛,肖运奇老先生被乡政府推荐,代表汉川市参赛。当时老先生身体有些不舒服,便派儿子肖飞前往。肖飞作为得到父亲真传的厨师,在赛场上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从杀鱼、捶打、剔骨、切块到调制等一系列步骤,手脚麻利,一气呵成,很快制作出的榔头蒸鳝鱼色香味俱全,在众多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金牌奖,也让榔头蒸鳝鱼的美名再次得到印证和传播。
如今,在汉川当地,虽然有很多餐馆都声称自己是正宗的 “榔头蒸鳝鱼” 传人,做着这道蒸鳝鱼,但真正掌握着传统制作精髓、延续着这份传承脉络的,还是肖氏家族这些坚守在榔头本地,用心烹制每一道榔头蒸鳝鱼的传承者们。他们通过口传心授,将这一美食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让榔头蒸鳝鱼成为了汉川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地域的记忆,也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这传承百年的美味。
制作一道美味的榔头蒸鳝鱼,食材的准备至关重要,选对、选好食材是成就这道佳肴的基础。
首先,主角鳝鱼的挑选颇有讲究。要尽量选择鲜活、表皮光滑、无明显伤痕的鳝鱼,一般以中等大小为宜,二两左右的鳝鱼肉质最为鲜嫩,口感也更好。而且,在产地方面,如果有条件的话,优先选用来自榔头本地的鳝鱼,当地的水土环境赋予了鳝鱼独特的风味,就像酒中茅台镇所产的茅台酒一样,有着别样的韵味,当地的美食老饕们一尝便能分辨出来。另外,还可以选择有机鳝鱼,其品质更有保障,能让这道菜的口感和风味更上一层楼。
除了鳝鱼,各种调料也是不可或缺的。盐自然是基础的调味品,能激发出鳝鱼本身的鲜味;料酒起着去腥增香的作用,让鳝鱼的腥味去除,留下鲜香;生姜末和大蒜末不仅能去腥,还可为菜品增添独特的辛香味道;胡椒粉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起到提味、让口感更丰富的效果;酱油能为鳝鱼染上诱人的色泽,同时增加咸香风味;当然,米醋也是关键调料之一,在这道菜中用量相对较多,它独特的酸味能与其他味道相互融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配菜方面,米粉是让这道蒸鳝鱼独具特色的重要元素,通常会选用大米粉,最好提前用水泡半小时左右,使其质地更软糯,这样裹在鳝鱼上能更好地吸附调料,也能让蒸出的鳝鱼口感更佳。此外,还可以准备一些大葱丝、辣椒、小白菜等,大葱丝用于点缀增香,辣椒能增添辣味满足喜欢吃辣的食客口味,小白菜可以在后续烹饪环节搭配使用,让菜品营养更丰富,整体搭配也更加美观。
总之,每一样食材都如同拼图的碎片,共同拼凑出榔头蒸鳝鱼这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它们的品质优劣直接影响着最终菜品呈现出来的口感和风味。
前期处理环节对于榔头蒸鳝鱼来说,是决定其口感和入味程度的关键步骤,每一个小步骤都蕴含着独特的技巧和作用。
第一步便是宰杀鳝鱼,相较于家用的钉子加小刀的方式,经验丰富的师傅们更推荐使用刀来宰杀鳝鱼,因为刀杀的鳝鱼,切口干净利落、刀口整齐,这样十分利于后面的处理工序,而且不会伤害到鳝鱼的纹理,能让后续腌制等步骤中调料更容易渗透进去,从而使鳝鱼更好地入味。
宰杀好鳝鱼后,就要进行去刺的工作,这一步可以在购买鳝鱼时请卖家帮忙处理好。去刺后的鳝鱼不要着急清洗,要保留鳝鱼中的血水,因为这些血水是干净的,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菜品的风味。
接下来,把去了刺的鳝鱼摊开放在砧板上,用刀背或者擀面杖轻轻敲打鳝鱼的背部,也有师傅会专门找一块上了年头、纹理细腻的松木自制一个榔头来拍打鳝鱼,这样能使鳝鱼受力更均匀,让每一块鳝鱼的肉质变得更加松软平均,其目的在于将鱼脊柱和鱼肉分离,骨质的硬性与敲打的挤压,又使鱼肉纹理断裂,方便后续的调味品沿着这些裂隙充分进入到鱼肉内部,让鳝鱼更易入味。
拍打完成后,将鳝鱼切成大块,块的大小要适中,一般切成较大的片状为宜,太大不容易蒸熟蒸透,太小则可能在后续操作中容易破碎,影响菜品的整体形态和口感。
切好鳝鱼片后,就进入腌制环节了。将鳝鱼片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盐(注意盐不要放太多,起到基础底味即可)、料酒、生姜粒、蒜米粒、胡椒、豆瓣酱、色拉油等调料,用手反复揉捏,使调料均匀地裹在鳝鱼片上,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分钟左右,经过腌制后的鳝鱼,不仅腥味能进一步去除,而且调料的味道也能充分融入到鱼肉之中,使其肉质更加松软,味道更加醇厚。
经过这一系列前期处理步骤后,鳝鱼就为下一步的蒸制做好了充分准备,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操作,都是为了最终能呈现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榔头蒸鳝鱼。
蒸制环节可是制作榔头蒸鳝鱼的重中之重,这一过程中的器具选择、火候把控以及蒸制时间等关键要素,都直接影响着菜品最终的口感和品质。
在器具选择上,很多专业的师傅会选用特制的小蒸笼,这种小蒸笼有着独特的优势。通常一个蒸笼里面放置 4 片鳝鱼即可,要是鳝鱼数量较多,可能就需要用到 3 - 4 个蒸笼。特制的小蒸笼能够更好地保证鳝鱼在蒸制时受热均匀,使肉质紧致,最大程度地保留鳝鱼本身的鲜嫩口感,也能让调料的味道更好地渗透到鱼肉之中,让蒸出的鳝鱼味道更加鲜美。
火候的把控也极为关键,蒸制时一般采用旺火,也就是大火。因为大火能迅速让蒸笼内的温度升高,快速锁住鳝鱼的汁水和鲜味,让鱼肉保持鲜嫩多汁的状态。
而蒸制时间更是需要精准把握,多一分则鳝鱼可能会变得太老,失去鲜嫩的口感,少一分则又会出现不入味的情况。一般来说,将腌制好并裹上米粉的鳝鱼放入蒸笼,保持旺火蒸制八分钟左右即可。不过,也可以在蒸制过程中稍微留意一下,比如在冒热气后两分钟左右,可以揭开锅盖,用筷子轻轻戳一下边上的鳝鱼,看是否能轻松透过去,如果可以的话,那就表示蒸好了。
只有在蒸制环节把这些要素都控制好,才能让鳝鱼达到最佳的口感,为后续的调味出炉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制作出地道的榔头蒸鳝鱼。
调味出炉是给榔头蒸鳝鱼画上完美句号的关键步骤,通过合理的调味和精心的点缀摆盘,能让这道菜色香味俱全,令人眼前一亮、食欲大增。
当鳝鱼蒸好后,先将其从蒸笼中取出,倒扣在盘子里,这时候第一道调味工序便是淋油。淋油可不简单,一般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可以用色拉油加猪油混合烧热后,均匀地淋在倒扣盘中的鳝鱼上,这一步能够进一步锁住鳝鱼的鲜美味道,使其表面更加油润光亮,提升菜品的色泽和口感。
接着便是挂卤这一关键操作,挂卤可是经过肖家几代人不断改良出来的 “精华” 所在,它能让蒸鳝鱼的风味更加醇厚,口感层次也更加丰富。制作卤汁时,在锅中烧色拉油,放入生姜粒、蒜米粒炒香,接着加入适量的辣椒、盐、胡椒、生抽、老抽、鸡精等调料,再加入适量的开水,搅拌均匀,让调料充分融合,汤汁要多准备一些,这样才有 “泡” 的感觉,煮好后将卤汁淋在盘子里的鳝鱼片上,使得鳝鱼充分吸收卤汁的味道。
调味完成后,就到了最后的点缀摆盘环节了。可以用小葱粒、香菜或者大葱丝撒在鳝鱼上进行点缀,既能增加菜品的色彩美感,又能带来淡淡的清香。同时,为了让菜品搭配更丰富,还可以在鳝鱼下面用大白菜、豆芽等蔬菜垫一下底,这样不仅让整盘菜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而且蔬菜吸收了鳝鱼的汤汁后,也别有一番风味。
经过这样一番调味出炉的操作,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榔头蒸鳝鱼就呈现在眼前了,鲜嫩的鳝鱼搭配浓郁醇厚的卤汁,再加上清新的点缀,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味觉上,都堪称一场美食盛宴。
当夹起一块榔头蒸鳝鱼送入口中,那细腻的口感瞬间便能让人陶醉其中。首先感受到的是鳝鱼肉质的细嫩,轻轻一咬,鱼肉便在齿间散开,仿佛无需过多咀嚼,就能顺着喉咙滑入腹中,这种鲜嫩之感,仿佛是将鳝鱼的鲜美本味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味蕾。
随着咀嚼,醇厚爽口的滋味开始在口腔中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浓郁却不失清爽的味道,既有着鳝鱼本身的鲜香,又融合了各种调料以及独特制作工艺所赋予的醇厚风味,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而且,尽管鳝鱼本身富含油脂,但经过巧妙的烹制,这道菜呈现出肥而不腻的绝佳口感,吃再多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油腻感,反而越吃越想吃,让人欲罢不能,一块接着一块,沉浸在这独特的美味之中。
榔头蒸鳝鱼之所以能拥有这般独特的味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食材本身来看,鳝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这为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选用来自榔头本地的鳝鱼,当地优质的水资源环境滋养着鳝鱼成长,使其自带一种别样的风味,就如同茅台镇的水土成就茅台酒的独特韵味一般,这种地域赋予的特质是其他地方的鳝鱼难以比拟的。
制作工艺中的独特手法更是功不可没。比如在前期处理时,用木棒槌反复捶打鱼脊柱,将鱼脊柱和鱼肉分离,骨质的硬性与敲打的挤压,使鱼肉纹理断裂,这样调味品就能沿着裂隙充分进入到鱼肉内部,让鳝鱼在后续的蒸制过程中更好地吸收调料的味道,达到入味均匀且醇厚的效果。还有那特制的小蒸笼,在蒸制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保证鳝鱼受热均匀,使肉质紧致,最大程度地保留鳝鱼本身的鲜嫩口感,同时让调料的味道更好地渗透其中,使得蒸出的鳝鱼味道更加鲜美。
而调料搭配方面也是极为讲究的。盐激发出鳝鱼本身的鲜味,料酒去腥增香,生姜末、大蒜末去腥的同时增添独特辛香,胡椒粉丰富口感,酱油增色提味,米醋画龙点睛,它们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特别是挂卤这一经过几代人改良的关键步骤,卤汁中融合了生姜粒、蒜米粒、辣椒、盐、胡椒、生抽、老抽、鸡精等多种调料,经过精心熬制后淋在蒸好的鳝鱼上,让其风味更加醇厚,口感层次也更加丰富,成为了这道菜独特风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