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孝感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5
2024-12-14
孝南区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山脉以南,江汉平原东北部。地跨北纬 30°47'~31°9'、东经 113°50’~114°11’,其区境东邻武汉市黄陂区,南连汉川市和武汉市东西湖区,西靠云梦县,北接孝昌县,是孝感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堪称孝感市南大门以及鄂东北交通走廊。
从与重要城市的距离来看,北距北京市铁路里程 1152 千米,南距省会武汉市铁路里程 70 千米、公路里程 62 千米,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 45 千米。并且,以孝感为中心半径 500 千米范围内涵盖了 60 多个大中城市,有着超 3 亿人口,市场空间极为广阔,物流配送也十分便捷。
在交通方面,孝南区有着显著优势,境内有 107、316 两条国道贯穿,京港澳、福银两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京广铁路、汉十高速铁路也穿境而过。同时,府河、澴河等河道直通长江,共同构建起了以公路、铁路为主,水陆空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区域的对外联系和经济发展等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 2022 年,孝南区的行政区划涵盖了 4 个街道、3 个乡、8 个镇,还有 5 个办事处以及 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其区政府驻于孝感市孝南区书院街 5 号。
从人口规模来看,孝南区展现出了较强的人口集聚效应,截至 2022 年,孝南区总人口达到了 79.14 万人,众多的人口也为区域的建设、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基础,作为孝感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的整体发展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孝南区的地形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整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貌形态相对复杂,主要分为垅岗、冲积、洪积和湖积地形这几类,大体上可归纳为平原、丘岗两种主要类型。
平原湖区分布较为广泛,像陡岗镇、肖港镇、朋兴乡、新铺镇、三汊镇、祝站镇、毛陈镇、卧龙乡、朱湖办事处、东山头办事处、书院街道、新华街道、广场街道、车站街道一带,都是平原湖区所在之处。这片区域海拔高度低于 30 米的平原面积多达 696 平方千米,坡度在 6 度以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68.3%。
而丘陵岗地则主要集中在杨店镇、西河镇一带,其海拔高度处于 20 - 50 米之间的岗地面积为 322.32 平方千米,坡度大概为 10 度左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31.7%。全区海拔最低点是南部的白水湖,海拔仅 17.5 米。
孝南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四季特征分明,春有温暖气息,夏显暑热氛围,秋呈凉爽感觉,冬含寒冷之意。
在土壤方面,依据成土母质的不同,共分为黄棕壤土类、潮土土类、水稻土土类这 3 个土类。其中,黄棕壤土类有 3280 公顷,它是红黄壤向褐土或棕壤过渡的土壤类型,有着明显的南北过渡性,而且耕垦后土壤肥力与熟化程度高低呈正相关,该土类又细分为黄棕壤亚类和黄棕壤性土亚类。潮土土类总面积达 4150 公顷,主要分布在河岸两旁,是全区棉花种植的主要土壤类型,其成土母质为河湖冲积物或湖相沉积物,常常会出现夜潮现象,一般离河床越近,剖面沉积的层理越明显,表层质地越砂,反之则越不明显且质地越黏,按照有无石灰反应可分为潮土和灰潮土两个亚类。水稻土作为孝南区主要的耕地土壤,从平原湖区至低山丘陵区都有分布,面积多达 27167 公顷,它是在人为长期的水耕熟化,以栽培水稻为主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状的土类,按照水型可划分为淹育型水稻土亚类、潴育型水稻土亚类、侧渗型水稻土亚类、潜育型水稻土亚类、沼泽型水稻土亚类 5 个亚类,包含 28 个土属,185 个土种。
境内自然植被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所属的 12 个乡镇场,在四旁地、丘林地、坡岗地、河滩地等区域居多,主要构成是以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群落为主。灌木丛常见冬青、合欢、构树等种类,草本植物群落则多为茅草、狗尾草、荠菜等。全区成片的林地大多属于人工林,主要涵盖经济林、用材林和防护林,主要树种有桃树、茶叶、黄栀子和杨树等,非成片林地的主要树种包括槐树、广玉兰、樟树、桂花等。
孝南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 50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其历史沿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那时孝南区属古荆州地。到了西周春秋期,此地归属于楚。
秦时,孝南区纳入南郡管辖范围。汉时,它成为江夏郡下属的安陆、黾二县地。南朝宋孝建元年(454 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当时析安陆县东境、黾县南境置孝昌县(今孝南区、孝昌县),隶属江夏郡。南齐时期,孝昌县属南义阳郡;梁天监三年(504 年),又归属安陆郡。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 年),此地进入魏境,孝昌县被改名为岳山郡,并且设置了岳州。北周武成元年(559 年),进一步析岳州、岳山郡,置澴岳郡。隋开皇三年(591 年),岳州、岳山郡、澴岳郡被废,重新设置孝昌县,隶属于荆州。隋大业元年(605 年),孝昌隶安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至八年(621 年 - 625 年),以县境澴州并置澴阳县,后来澴州被废,澴阳也被省去,孝昌依旧归属安州。唐元和三年(808 年),孝昌曾一度被省入云梦县;不过咸通初年(806 年 - 874 年)又复置孝昌县,隶淮南道安州安陆郡。
后唐同光二年(924 年),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名讳,将孝昌改名为孝感,“孝感” 这一名称也由此沿用至今。北宋建隆元年(960 年),孝感隶安州德安府,属荆湖北路。北宋天圣六年(1028 年)安州设置安远军节度,其行政归属荆西路;北宋庆历元年(1041 年),安州又复属荆湖北路。北宋宣和六年(1119 年),以安州为神宗满邸,升为德安郡。北宋建炎四年(1130 年),孝感开始徙于紫资砦,属安陆镇抚使。南宋绍兴三年(1133 年),再次复属荆湖北路。
元至元十六年(1219 年),自城头山徙还府治,自紫资砦徙还县治,归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以德安为散府,设置军民屯田,改隶河南行省。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孝感改属黄州路;元至治初年,又改属山南北道中兴路。
明洪武九年(1376 年),孝感改属黄州;明洪武十年(1377 年),曾省孝感入德安州;但在明洪武十三年(1380 年)又复置,仍旧归属德安府。明嘉靖十八年(1539 年),设置荆西道,德安府改属其下。
清雍正七年(1729 年),孝感改属汉阳府。清咸丰四年(1854 年)2 月,太平军 400 余人自黄陂河口进入东阳岗,转至小河攘,知县梁定龄带兵攻打,双方大战于左家店,最终清军大败,知县战死;同年 4 月 13 日,太平军再次攻占县城。清咸丰八年(1858 年),湖北巡抚胡林翼奏请朝廷将糟粮改折银两征收,称为渭折,亦称粮折,孝感遵照执行进行了改征银两。清光绪八年(1882 年),特调孝感知县亢廷铺承修、沈用增事修的《孝感县志》成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科举、兴学校,县城考棚以及小河漠观山书院各设高等小学堂 1 所。
进入近现代,孝南区的行政归属经历了诸多变化。1912 年,废府存县,孝感隶湖北省,属江汉道。1913 年,归属鄂东道。1927 年,废道后直辖于省,隶属于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36 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37 年秋季,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孝感招收难童,宋美龄也曾来今孝南区区域视察。1938 年 10 月 29 日,日军藤江部队侵入,孝感县沦陷,此后孝感人民遭受了日军的残酷统治与迫害,侵略者在这片土地上奸、掳、烧、杀、掠夺、抢劫,无恶不作。不过,英勇的孝感人民也积极投身抗日斗争,1938 年 5 月,许金彪等同志经过宣传发动,先是成立了 “抗日防护团”,同年 8 月又将其改为 “抗日自卫队”,收集国民党军队溃逃时丢掉的枪支,动员爱国青年参军,还进行了征编,改番号为 “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成为孝感第一支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1942 年 8 月 - 1948 年 3 月,孝南区归中共陂孝县管辖。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孝感隶湖北省,属孝感专署,后沦河以南辛安渡等地划归武汉市。1954 年 6 月,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1959 年 2 月 14 日,国务院决定,将孝感专区划归武汉市领导,孝感也随之隶湖北省,属武汉市。1961 年 6 月,孝感专区得以恢复,孝感再次隶湖北省,属孝感专区。1966 年 9 月,孝感县被改为东风县,隶湖北省,属孝感专区;1969 年 2 月 2 日,经省 “革委会” 同意,东风县革委会又改回 “孝感县革委会”,依旧隶湖北省,属孝感专区。
1984 年根据国函〔1983〕164 号文件,撤销孝感县,设立县级孝感市,以孝感县的行政区域为孝感市的行政区域,从 1984 年 1 月 1 日始启用孝感市印章,隶湖北省,属孝感行署。
1993 年 4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原县级孝感市一分为二,其北部设立孝昌县,南部设立孝南区,隶湖北省,属孝感市,孝南区也自此成为孝感市唯一的市辖区,是孝感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孝南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承着影响深远的 “孝” 文化,更是汉代孝子董永的故里。这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诸多独特且灿烂的地域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岁月的星河之中。
楚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古老的民俗传统到艺术表现形式,都能看到楚文化的影子。它所蕴含的浪漫、神秘与豪迈的气质,融入到了孝南区人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里,成为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根基。
而 “孝” 文化更是孝南区一张亮眼的名片。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广为流传,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三国曹植的《灵芝篇》也对此有相关描述。在岁月的流转中,董永故事不断与民众生活紧密结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董永故里碑、董公墓、孝子祠等众多承载着孝文化的遗址。围绕 “孝” 文化,诞生了如孝感雕花剪纸、善书、皮影等享誉全国的民间艺术,楚剧《槐荫记》《百日缘》等保留剧目也通过舞台演绎,歌颂董永品德、宣传董永精神,让 “孝” 的力量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孝南人。在当代,孝南区积极推进宣传方式方法创新,举办表彰 “十大孝子”“孝老爱亲之星” 以及 “敬老月” 等活动,号召大家以榜样为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独特的 “孝感道德群星” 现象。同时,孝南区还将孝文化融入村(社区)社区治理,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示范村(社区),并逐步全覆盖推进,使孝文化成为了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彰显出独特的人文魅力。
孝南区有着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价值。
这里有孝感烈士陵园、中共孝感县特别支部旧址等多处红色遗址,它们是革命岁月的鲜活见证者。孝感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安葬着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每一座墓碑都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先辈们的奉献与牺牲,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中共孝感县特别支部旧址,则见证了早期党组织在这片土地上的萌芽与发展,那些简陋的房屋、陈旧的桌椅,仿佛都还留存着先辈们为理想奋斗的身影,在这里曾汇聚着一群心怀热血、渴望改变国家命运的有志之士,他们在这里谋划、组织,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印记,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此外,还有诸如老麻糖厂、董永公园、一医院老行政楼等众多饱含历史韵味的建筑。老麻糖厂承载着孝南区传统美食麻糖的制作记忆,那独特的制作工艺、香甜的味道,在老厂房里代代传承,每一块麻糖都仿佛凝聚着过去的时光。董永公园以董永的故事为主题,园内的亭台楼阁、雕塑景观等,生动地展现了董永行孝的各种场景,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 “孝” 文化的内涵。一医院老行政楼则见证了孝南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它那古朴的建筑风格,见证了岁月里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点点滴滴,也体现了孝南区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址,更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向人们诉说着孝南区的往昔故事,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孝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犹如一座民间艺术的宝库,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在传承和弘扬孝南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雕花剪纸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最初主要作为祭祀用品。孝感的剪纸风尚与民俗紧密相连,在清代之后,从使用剪刀发展为用小刀刻镂,手艺人们用自制的小刻刀,将一叠纸放在特制的蜡盘上精心雕刻。它既有北方剪纸天真浑朴、粗犷苍劲的风格,又兼具南方剪纸玲珑剔透、纤秀细腻的特点,尤其对 “破功” 刀法格外看重,这也是其重要特色所在。2008 年,孝感雕花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 年更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孝南区建立了民间剪纸艺术人才档案库,定期举办雕花剪纸艺术节和展览,还将剪纸课程融入职业学院、中小学美术课中,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持续传承、绽放光彩,在孝感城乡遍地开花,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 “明信片”。
杨店高龙同样别具魅力,它是一种湖北孝感地区的龙舞文化,因其龙头巨大故又称之为杨店高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店镇也被誉为 “龙灯之乡”。杨店高龙的制作十分考究,以竹片扎龙身结构,以彩纸做龙头,每条龙灯都有讲究,不同村的龙灯在颜色和节数上各有差异。每年正月十二,杨店镇就会把龙 “请” 回家,到了正月十五,全镇 100 多条龙汇聚在大街小巷,人们舞龙灯、踩高跷、舞狮子,热闹非凡。龙灯舞动时,巨龙在舞者的操控下时而腾空跃起,时而翻滚盘旋,活灵活现,仿佛具有了生命一般,尽显壮观与灵动,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也凝聚着当地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团结精神。
肖港 “抬故事” 更是独具特色,有着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源自 “向天祈福” 的美好愿望。手艺人们从中华历史故事中选取某一个人物或情节作为主题,表演者多为 1.1 米左右的少年儿童和半岁婴儿,由头人精心策划,将表演者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展现出相应的姿态和故事情节,他们站立于八仙桌上,再由四人抬起游走。这门手艺涉及剪纸、彩绘、泥塑等多种技艺,对各类演员的妆造以及服装匹配等都有着细致要求。2014 年入选孝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 年入选湖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肖港还积极将 “抬故事” 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制作彩绘文化墙,组建文化遗产保护陈列馆,使其成为了当地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楚剧也是孝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早在清代中叶,孝感的戏剧艺术就已开始萌芽发展。它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是由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高跷及民间小曲等融合而成的独立地方声腔剧种,最初是以 “小生、小旦、小丑” 为主角的 “三小” 土戏。在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诸多楚剧名艺人,也诞生了众多优秀剧目,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宣传和文化传播作用,深受人们喜爱,承载着孝南区的戏曲文化传统,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孝南区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们扎根于民间土壤,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代代相传,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传承地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让孝南区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
2024 年对于孝南区的产业发展而言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在湖北省发改委公布的 2024 年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认定结果公示名单中,孝南区纸卫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 2024 年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华中国际食品商贸流通产业集群也入选了湖北省重点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孝南区的纸卫品产业堪称区域经济发展的 “中流砥柱”。从规模来看,中高端生活用纸产能、产值、市场占有率、技术装备水平、一流企业数量在全国位列五个第一;品牌方面更是成绩斐然,打造出了 “心相印”“维达”“洁柔”“安尔乐”“洁伶”“七度空间” 等 20 多个知名品牌,产品畅销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链也在不断拓展延伸,从最初生活用纸的 “一枝独秀”,逐步发展到生活用纸、包装用纸 “两翼齐飞”,再到如今生活用纸、包装用纸、卫生护理用品 “三足鼎立” 的良好局面。当前,孝南区按照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要求,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与提档升级,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高纸卫品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起上下游协同顺畅的产业体系,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促使产业链、价值链朝着高端攀升。
而华中国际食品商贸流通产业集群的入选,也意味着孝南区在食品商贸流通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它将立足区域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成为辐射华中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重要食品商贸流通枢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孝南区的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些入选的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了众多本地劳动力,也吸引了周边地区人才汇聚,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对提升孝南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孝南区对外展示产业发展成果的一张张亮眼名片。
在孝南区的农业领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正结出累累硕果,杨店镇的高粱种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杨店镇为了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主动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大力推广高产抗旱农作物。例如高粱,凭借其抗旱、适应性广的特点,成为了杨店农民耕种农作物的又一优质选择。杨店镇副镇长高博介绍说:“我们成立了助耕专家服务团队,提供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指导等措施,促进高粱等粮油作物种植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这一切得益于杨店镇高标准农田整治,改善了土地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让种植过程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这样一来,不仅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生产成本也有所降低。
为了盘活耕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杨店镇充分利用那些水源不足、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积极动员群众种植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目前,高粱、玉米两种农作物均获得了大丰收。以高粱为例,今年预计亩产 800 斤左右,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像杨店镇高新村的刘爹爹,种植的是晋糯 3 号高粱,这种高粱最适合酿酒,预估亩产在 900 斤左右,价格在每斤 2 元左右,刘爹爹盘算着到高粱成熟时,要是高粱籽价格高就卖高粱籽,价格不高就把高粱籽运到作坊去做成酒,直接卖高粱酒,收益也颇为可观。
除此之外,孝南区的其他乡镇也在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比如卧龙乡立足农业 “压舱石” 作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引导各村推进土地连片集中流转,引进企业种植莲藕,让藕农们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还能在种植与收割过程中就近务工,实现多途径增收,同时也学会了莲藕种植技能,实现了土地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肖港镇农四村采取 “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发展薯尖种植产业,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种植薯尖 1000 多亩,每亩纯收入达 7000 元。这些特色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基础,让孝南区的农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孝南区拥有众多迷人的自然景观类景点,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们前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妙。
观音湖风景区是一处让人心旷神怡的所在,它位于大悟山、小悟山和四方山之间,湖水清澈如镜,湖岸曲折幽深,有着 “玉茏青纱人未识” 的独特韵味。这里水域面积达 2.6 万亩,库容 1.4 亿多立方米,流域面积 83 平方公里,俗云 “九岛十八汊,处处有神话”,湖中有观音显圣、慈航善渡、二龙戏珠、佛光普照、海豚高禖、天山人间等 10 余处景点。而且,大悟山和小悟山隔湖相望,大悟山主峰海拔 813 米,山上还有隋唐时期的九龙寺、金顶寺两座寺庙,以及南阳王伍云昭跳崖出家的舍身崖、大悟山的抗日指挥中心和革命根据地、抗日大学支部旧址,新四军服装厂、刘震将军故居等诸多景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致相得益彰,无论是乘船游览欣赏湖光山色,还是登山探寻历史遗迹,都别具一番趣味。
孝南区植物园则是植物爱好者的天堂,这里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各种各样的花卉、树木、果树等汇聚一堂。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美景,春日里百花争艳,花香四溢,仿佛一片花的海洋;夏日绿树成荫,漫步其中,清凉惬意;到了秋天,树叶变得五彩斑斓,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即便在冬季,也有寒梅傲立,展现别样的生机。园内还设有游船、儿童游乐场等休闲设施,让人们在欣赏植物之美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休闲时光。
孝南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同样魅力非凡,它以生态农业为主体,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仿佛一处世外桃源。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深入了解农耕文化,欣赏到丰富的农产品展示,感受现代农业与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是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绝佳选择。
春晖湖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美景之地,湖水清澈见底,周边花草树木环绕,四季风景各异。春日湖畔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秋季天高云淡,湖岸边的树木染上金黄与火红,倒映在湖中,美不胜收;冬季则多了一份宁静与素雅,别有一番韵味。漫步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人忘却一切烦恼,沉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孝南区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众多人文历史类景点得以展现,它们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
孝感市博物馆是了解孝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馆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犹如一本本生动的史书,展示了孝感地区从远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古老的陶器、青铜器到精美的书画、民俗用品等,每一件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亲身感受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领略孝感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孝感古城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城内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古街道、古民居等,这些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古城里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像庙会、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让游客们可以沉浸式地体验到古老的孝感风情,感受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深深印记。
董永公园则是以孝子董永的故事为主题精心打造的公园,承载着 “孝” 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园内通过亭台楼阁、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董永卖身葬父、行孝的各种场景,比如董永与七仙女相遇的槐荫树等标志性景观,让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 “孝” 文化的内涵,体会这一传统美德在孝感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根基,也让 “孝” 文化能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孝南区的休闲度假类景点为游客们提供了放松身心、尽情享受悠闲时光的好去处,它们各具特色,服务设施完善,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孝南区温泉度假村有着优质的温泉资源,温泉浴、温泉 SPA 等项目备受青睐。这里的温泉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在泡温泉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舒缓身心的疲惫,还能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而且度假村周边往往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山林湖泊环绕,让人们在享受温泉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如画般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天紫湖生态度假区是以生态环境为主,按五 A 标准兴建的多功能度假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这里拥有 200 多套风格各异的豪华客房,18 栋各具特色的观景别墅,7 栋大型商务别墅,可同时容纳 700 多人的大、中、小型会议厅,满足游客住宿、会议等多种需求。立于湖中的天紫阁、观景茶吧、KTV、健身中心、室外网球场、生态垂钓等各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还建有梦幻水世界和黄金海岸沙滩,购置了大型游艇两艘,各种小型游船 40 余艘。同时,度假区内设有水疗及各种温泉泡池,包括电疗、鱼疗、儿童戏水、冲浪、漂流、死海漂浮、桑拿、石板浴、彩虹滑梯、篝火晚会等 70 余种娱乐项目,无论是情侣出游、家庭度假还是团队拓展,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尽情放松身心,融入大自然,是名副其实的 “孝感的金名片,武汉的后花园”。
湖北金卉庄园也是备受欢迎的休闲度假之地,它是集 “农业科普观光、四季花海展示、果蔬采摘体验、乡村特色美食、户外培训拓展、艺术文化交流” 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庄园。园区引入樱花、郁金香、薰衣草、向日葵、芝樱等众多品种,汇聚了樱花园、紫薇园、梅花园、桂花园、海棠园、银杏园、紫丁香园等 11 大观景园区,同时将 96 个科属 560 余个植物品种引入园区,呈现出名副其实的花海仙境,让游客们可以尽情欣赏美丽的花卉景观,拍照留念。此外,庄园内还有渔家小院提供住宿,以及无动力乐园、机动乐园、萌宠乐园等游玩区域,还有像 “小蛮腰” 这样集多种体验于一体的网红项目,兼具惊险刺激与浪漫唯美,为游客们带来丰富多样的度假体验,无论是亲子游玩还是朋友相聚,都能在这里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孝南区拥有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传统美食,每一款都承载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种。
首先是闻名遐迩的孝感麻糖,它是湖北有名的地方传统良品。其配方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和绵白糖为主料,再配以桂花、金钱桔饼等辅料,经过 12 道工艺流程、32 个环节精心制作而成。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甘甜可口,风味独特,还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着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使它一举成为皇家贡品。成品主产地为孝感城南的八埠口,据说,只有用城关西门外隍潭的 “龙吐水” 熬糖,才能做出上等的麻糖。制作时,需先将糯米等原料经过浸泡、蒸煮等多道工序处理,再进行熬制、拉扯、切片等操作,尤其是拌糖环节,要精准掌控火候,切片时也很考验师傅技术,需掌控好糖体适宜的温度和硬度,用特制的长形切刀快速拉锯式切糖,才能保证片状厚度在 0.25cm 左右,呈现出这形似玉梳白似璧,薄如蝉翼甜如蜜的佳品。
孝感米酒同样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地方名吃,以孝感出产的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孝感历史承传的风窝酒曲,用传统方式发酵酿制而成。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甜润爽口,浓而不沾,稀而不流,食后生津暖胃,回味深长。1958 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孝感时,品尝了孝感米酒,还称赞 “味好酒美”。2001 年 7 月 21 日 “孝感米酒” 成为湖北省首件地理标志商标,2012 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 “中华老字号”。其制作过程也颇为讲究,选料上,糯米要选用孝感市朱湖出的当年生产的无公害产品,且颗粒饱满,色泽均匀,无病虫害;酒曲则是由 10 多种中药材按民间古方配制而成的蜂窝酒曲。先把糯米清洗干净,之后与酒曲混合发酵,经过一定时间,才能酿出这香醇的米酒,并且还能配合不同原料做成桂圆米酒、西瓜米酒等多种不同口味的风味米酒小吃。
什锦豆腐脑也是极具特色的小吃,在武汉街头早晚均有供应,是武汉市的汉族特色小吃。它因在豆腐脑里加上馓子、糯米、虾米、叉烧肉丁、榨菜丁、酱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葱花等众多配料、调料,故而称为什锦豆腐脑。制作时,要先将黄豆加水泡足 4 个小时以上,放入豆浆机中打成豆浆,用内脂使其凝固,再把红薯淀粉加水溶化后倒入沸水中制成浓稠白芡,与打散的豆腐脑混合,加入生抽、油辣子等调料,最后码上各种什锦配料。吃起来脑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备尝,异常鲜美,色白质嫩,馓子酥油脆,多味兼有,鲜美适口。
还有蛤肉汤,这在孝感人心中有着独特地位,被称为排骨藕汤之后的第二汤。蛤肉,又称河蚬、蚬子,孝感民间也称蛤蛙,因其肉质鲜美无比,被赞为 “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春夏之交,尤其是惊蛰以后、清明以前,是蛤肉最为肥美的时候,不过现在由于储存手段进步,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蛤肉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疗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蚬肉能下湿气,利小便”,民间也常食鲜蛤肉滚汤佐膳。地道孝感的蛤肉汤做法简单却也有讲究,需先将刚捞上来的蛤蛙在滴了几滴菜油的清水中 “养” 1—2 天,让其吐尽泥沙,然后以蛤肉搭配剁椒、葱花、胡椒、青绿红两种花椒,及青豆、盐、生粉、胡椒、姜、醋等食材一起烹饪,就能做出这鲜香开胃的佳肴,其肉入馔,肉质鲜细滑嫩,略着少许辣酱,味道更是鲜美无比,最宜汆汤。
这些特色美食早已深深融入到孝南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平日里,街头巷尾的早餐摊点上,热气腾腾的孝感米酒、什锦豆腐脑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吸引着男女老少前来品尝,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而到了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带上几盒包装精美的孝感麻糖,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礼节,传递着浓浓的情谊,民间 “逢年过节看爹娘,莫忘带几盒好麻糖”“麻糖米酒都不带,做客都没有人来爱” 等俗语,也充分体现了它们在人情往来中的重要性。
在节日、庆典等场合,这些美食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比如在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餐桌上除了丰盛的菜肴,必然会有香甜的孝感米酒,大家举杯共饮,感受着团圆的喜悦,米酒的香醇也让节日氛围愈发浓厚。在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或者地方庆典上,蛤肉汤等特色美食也会纷纷登场,成为人们大快朵颐、分享欢乐的佳品,让参与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