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孝感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5
2025-04-07
孝感米酒,无疑是孝感美食的一张璀璨名片,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是湖北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产品之一。
它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孝感出产的优质糯米为原料,这种糯米颗颗饱满,色泽乳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尤其是直链淀粉含量在 1.4% 以下,这使得它糯性好、易吸水、易蒸煮、不返生,为米酒的绝佳口感奠定了基础。搭配孝感历史承传的蜂窝酒曲进行发酵酿制,经过浸米、蒸饭、摊饭、拌曲、落缸、装坛等一系列精细工序,最终成就了这独特的美味。从选料、浸泡、蒸米、拌曲,到落缸发酵,每一步都严格遵循传统,容不得半点马虎。
孝感米酒白如玉液,质地醇厚却丝毫不显黏腻,酒水清透却又不至于稀薄如水。轻轻抿上一口,先是一阵清幽的米香与酒香萦绕在鼻尖,随后那甜润爽口的滋味在舌尖散开,甜蜜却不腻人,温和的口感顺着喉咙缓缓而下,只留下满口的香甜与回甘,让人回味无穷。饮后还能生津暖胃,是一道美味与养生兼具的佳品。
在孝感人的日常生活里,孝感米酒随处可见。它既可以是早餐桌上的温暖开篇,搭配油条、面窝,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也能在闲暇时光作为点心,为平淡日子增添甜蜜滋味;逢年过节时,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承载着团圆与美好的寓意。在孝感,无论是热闹繁华的街头巷尾,还是温馨宁静的寻常人家,都弥漫着米酒的馥郁香气。1958 年,毛泽东主席亲临孝感视察工作时,品尝了孝感米酒后称赞 “味好酒美”,更是让孝感米酒声名远扬。
孝感麻糖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吃过孝感麻糖后赞不绝口,自此,孝感麻糖便一举成为皇家贡品 ,身价倍增,名声也逐渐远扬开来。在岁月的长河中,孝感麻糖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口感,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制作孝感麻糖的原料十分讲究,精选的糯米颗粒饱满,散发着自然的米香,为麻糖提供了醇厚的基底;优质芝麻粒粒饱满,皮薄且香味浓郁,以当年收获的为佳,带来浓郁的芝麻香;麦芽糖则是麻糖甜味的灵魂来源,它由精选的糯米和麦芽精心熬制而成,纯天然无添加,为麻糖赋予了清甜不腻的独特风味。
其制作流程更是复杂精细,包含 12 道工艺流程和 32 个环节。首先要对芝麻进行风选,去除杂质,然后浸泡、漂洗,再进行脱壳处理,脱壳后的芝麻需冲洗去皮,晾晒后进行焙炒,最后筛选冷却,每一步都严格把控,只为让芝麻达到最佳状态,保证成品色泽纯白、酥香,入口无渣。在制作过程中,拌糖和切片是最为关键且考验技术的环节。拌糖时要精准掌控火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麻糖的口感与品质;切片时,需把握好麻糖的温度,太热会导致麻糖发软变形,太硬则切不动,且切出的片要厚薄适中、刀口平滑,这需要师傅们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精湛的技艺。
孝感麻糖外形犹如精致的梳子,色泽白如秋霜,仿佛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轻轻拿起一块,便能闻到扑鼻而来的芝麻香与麦芽糖的香甜气息,二者相互交融,令人垂涎欲滴。放入口中轻轻一咬,只听 “咔嚓” 一声,麻糖薄脆爽口,瞬间在齿间散开,麦芽糖的香甜与芝麻的醇厚完美结合,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口感细腻,让人回味无穷。
在孝感人的生活中,孝感麻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人们总会带上几盒孝感麻糖,它不仅是一份美味的礼物,更代表着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家中有喜事时,麻糖也是招待宾客的佳品,为喜庆的氛围增添甜蜜。在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麻糖,共享天伦之乐,麻糖的香甜也成为了人们对家、对亲情最温暖的记忆。如今,孝感麻糖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远销海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这份来自中国孝感的甜蜜馈赠。
云梦鱼面作为湖北地区的名吃,是一道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美食,主产于湖北省云梦县,并因此而得名。它的诞生极富传奇色彩,相传清朝道光年间,云梦城里一家客栈的黄姓厨师在和面时,不小心碰翻了准备氽鱼丸子的鱼肉泥,他灵机一动,便顺手把鱼肉泥和到面里,擀成面条煮熟上桌,没想到客商吃后个个赞不绝口,都夸此面味道鲜美,鱼面便由此诞生。还有传说云梦城北的云台山下有个王幺姑,开了个鱼面铺,经由仙女的指点,用桂花潭的清水,白鹤嘴的肥鱼做成鱼面,放在高高的云台山上晒,形成了味道独特的鱼面 ,并留下了 “要想鱼面美,桂花潭起水,云台山上晒,鱼在白鹤嘴” 的美丽歌谣。
云梦鱼面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选用鲜鱼(以青、鲤、草鱼为佳)为主要原料,除去内脏、鱼鳞、头尾和骨皮后,绞成细腻的肉浆,再与上等面粉、包谷豆粉、海盐、纯碱和清水充分搅拌均匀,随后压成薄面皮,上甑蒸熟,取出摊晾,折叠切丝,最后晒干装盒 ,便可以贮存携带。其中,手工擀面环节最为关键,要将剁好的鱼肉、面粉和淀粉这三种食材均匀融合在一起,擀出薄如纸的面皮,这需要师傅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十足的耐心。
云梦鱼面形状似普通面条,却更为精细,因其白如银、细如丝,故又称 “银丝鱼面”,以 “色、香、味、形” 著称,为湖北特产中的精品。云梦鱼面最大的特色便是 “食鱼不见鱼”,虽由鱼肉制成,却不见鱼肉的踪影,只留下浓郁的鱼香。它的吃法多样,可煮、可炒、可炸,每种吃法都别有一番风味。煮食时,将鱼面放入沸水中稍加煮沸,加上葱、姜、酱油等佐料即可,若是用鸡汤、排骨汤煮食,味道更是鲜美无比,鱼面吸收了汤汁的浓郁鲜味,变得柔滑细腻,每一口都饱含着醇厚的鱼香与鲜美的汤汁;炒食前,先将鱼面放在开水里浸透,再去掉水分,用麻油或猪油,搭配香菇、冬菇、玉兰片或肉丝,加上陈醋一起拌炒,炒好的鱼面口感筋道有嚼劲,配菜的香味与鱼面自身的鲜美相互交融,令人食欲大增 ;炸食则是先将食油烧沸,把鱼面放入油里,炸至鱼面浮起,此时的鱼面金黄酥脆,香气扑鼻,可直接食用,也可搭配椒盐等调料,增添别样风味。
云梦鱼面不仅美味可口,还营养丰富,经云梦县质量监督管理局鉴定,其含有多种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降血压、调节免疫,食之易于消化吸收,并具有温补益气的作用,被人们美誉为 “长寿面” 。2005 年,云梦鱼面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 “中华老字号”,2010 年 12 月 29 日,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 ,2024 年 12 月 23 日,云梦鱼面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如今,云梦鱼面早已走出云梦,走向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道独特的美食,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大悟臭豆腐是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一道让人又爱又 “怕” 的独特美食。
它的制作方法十分独特,先将白豆腐切成大块放入开水锅中,煮掉 “膏浆水”,捞出沥干水分,再切成小方块,均匀摆放在簸箕等器物中,置于阳光下翻晒,直至豆腐块四周略带黄色 。接着,用一层稻草平铺一层豆腐块的方式,将其置于箩筐或纸箱中任其发霉,大约一个星期左右,豆腐块上便会长满白色绒毛,这便成为了霉豆腐,也就是大悟臭豆腐。若是将霉豆腐拌上适量食盐和红辣椒粉,有的还会加少量茴香粉,入罐数日后,再加入适量老硒窑封,不仅可以储藏更久,味道也会更加浓郁醇厚。这种独特的霉制方式,赋予了大悟臭豆腐与众不同的风味。
大悟臭豆腐最大的特点就是闻着臭、吃着香。它散发出来的那股臭味,初闻时可能会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甚至心生退意,但这股独特的臭味,实则是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混合气味,其中硫化氢等物质是臭味的主要来源 。然而,当你鼓起勇气品尝一口后,就会被它奇妙的味道所征服。吃到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奇特的香味,这种香味并非普通食物的香气,而是融合了豆腐本身的豆香、发酵产生的独特风味以及调料的香味,层次丰富,奇香无比。它还能刺激味蕾,让人唾液顿增,瞬间胃口大开,正如大悟当地俗语所说:“桌上有碗臭豆腐,进餐多吃两碗饭”,即使是在没什么胃口的时候,吃上几口大悟臭豆腐,也能让人食欲大增。
在大悟,无论是家庭餐桌,还是街头巷尾的小餐馆,大悟臭豆腐都是一道常见的美食。它既可以作为一道单独的菜肴,直接蒸熟后食用,品尝其原汁原味的独特风味;也能与其他食材搭配,如与辣椒、大蒜等一起炒制,或者在烹饪其他菜肴时加入一些臭豆腐,为菜品增添独特的味道 。在大悟人的心中,大悟臭豆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家乡味道的象征,承载着他们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情感。
豆油藕卷,俗称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也是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孝感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关于豆油藕卷的由来,相传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早年赵匡胤家境贫寒,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从古楚王城来到孝感西湖村,推着满载莲藕的独轮车,却遭遇风雪黄昏,饥寒交迫的他投宿西湖酒家。然而,当时正值年岁饥馑,兵祸战乱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且酒馆饭菜已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聪慧的厨师灵机一动,取用赵匡胤车上的莲藕,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拌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皮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 “车轮” 的筒片,经油炸烹制,便端上了一盘 “豆油藕卷” 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赵匡胤品尝后赞不绝口,边吃边赞曰:“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 后来赵匡胤当上宋朝开国皇帝,为不忘旧情,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当地的禁酒令 ,“豆油藕卷” 也由此问世并流传下来。
如今制作豆油藕卷,需先将豆油皮用冷水浸泡至柔软展开,将五花肉细细剁碎成泥,莲藕洗净后拍碎,香菇洗净切成丁。接着,把藕丁、猪肉泥、香菇丁放入碗中充分搅拌,再加入一个鸡蛋、少许淀粉、葱花、姜末,搅拌至馅料黏稠成形。把豆油皮切成大小相等的六块矩形,在每块豆皮上均匀抹上一层湿淀粉,摊平放入准备好的馅料,从一端慢慢卷起,做成紧实的筒状。另外准备一个小碗,打入一个鸡蛋,加入少量淀粉,搅拌成均匀的蛋糊。最后进入关键的烹饪环节,炒锅大火热油,将每个豆油藕卷逐个沾上蛋糊后下锅炸,炸至表面金黄,大概需要 4 分钟左右,随后将藕卷摆盘放入蒸锅中蒸 20 分钟。在蒸藕卷的同时,将其余材料下锅煸炒,炒好后铺在菜盘底部。待藕卷蒸好取出,倒扣在菜盘上,用湿淀粉勾芡,让菜色更加色泽鲜艳 ,一道美味的豆油藕卷就完成了。
豆油藕卷在外观上,色泽金黄诱人,每一个藕卷都被精心炸制,表面呈现出均匀的金黄色,泛着诱人的光泽,如同被阳光亲吻过一般。形状上,它类似缩小版的春卷,小巧精致,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整齐排列在盘中,十分美观。凑近一闻,首先扑鼻而来的是豆油皮经过油炸后散发出的浓郁豆香,紧接着是莲藕本身清新的香气,二者相互交织,瞬间勾起人的食欲。一口咬下去,首先感受到的是酥脆的外皮,伴随着 “咔嚓” 一声,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随后,软糯的藕馅在口中散开,莲藕的清甜与猪肉的鲜香、香菇的醇厚完美融合,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既有着莲藕的清爽,又不失馅料的浓郁,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
在孝感,每逢年节喜庆,豆油藕卷几乎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道美味,它不仅是一道菜肴,更承载着团圆、喜庆的美好寓意,成为了孝感人心中浓浓的乡愁记忆。
云梦生爆鳝卷是湖北孝感市云梦的一道特色名菜,也是极具水乡风情的传统佳肴 ,承载着云梦独特的饮食文化。
云梦位于古楚梦泽之畔,水域广阔,盛产鱼虾,这里所产的鳝鱼更是肉质鲜嫩,刺少肉厚,为制作生爆鳝卷提供了优质的食材。当地厨师充分发挥智慧与技艺,将这道菜肴打造得独具风味。制作时,先将鳝鱼处理干净,在鳝鱼肉面剖出麦穗形花刀,这是一项极为考验刀工的步骤,需要厨师精准地控制刀的角度和力度,在原料上剞出一条条深度一致的平行刀纹,然后转一个角度,再用直刀剞出与斜刀纹成直角相交的平行直刀纹,最后切成 4 厘米长的小段,放入碗内,加精盐少许和淀粉搅拌上浆 。接着,将冬笋、香菇分别洗净切片。取小碗倒入黄酒、精盐、味精、酱油、糖、醋、原汤和淀粉调拌成卤汁。起锅烧油,猪油倒入锅内烧到七成热,放入鳝片,此时要迅速拨散,才能让鳝片片片卷曲成形,待成卷形后,倒出沥油。原锅留油适量,放入冬笋、香菇片略炒,随即倒入调好的卤汁,放入鳝鱼卷,颠翻几下,淋入油起锅装盘,撒上胡椒粉,一道色香味俱佳的云梦生爆鳝卷就完成了 。
成品鳝卷形态美观,鳝鱼片卷曲成麦穗状,宛如精致的艺术品。色泽诱人,鳝鱼本身的金黄与冬笋的洁白、香菇的深褐相互映衬,让人赏心悦目。入口时,鳝鱼的鲜嫩口感令人惊艳,仿佛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水乡的灵动与鲜活,肉质紧致且富有弹性,鲜嫩却不失嚼劲 ;春笋爽脆清甜,为整道菜增添了清新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与鳝鱼的鲜嫩相得益彰;香菇则带来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丰富了菜品的层次 。各种食材的味道在舌尖上相互交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味觉交响乐,每一口都充满了水乡的韵味,让人陶醉其中,欲罢不能。
在云梦,无论是高档酒楼还是街边小店,都能品尝到这道美味的生爆鳝卷。它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招待外地宾客的必备佳肴,是云梦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感受这道水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麻花桂鱼是极具创意的特色佳肴,也是应城民间喜庆宴席中的传统名菜,在江汉平原远近闻名 。
应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盛产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的桂鱼,而麻花又是本地广受欢迎的风味小吃,这两种看似不搭的食材,在厨师的巧思妙手下,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相传清朝咸丰年间,一位道台在民间查访民情时,遇到一桩婚姻喜事,道台吟诗兴起,随从接唱 “嘉宾共享鱼麻花”,随后举婚人家奉上桂鱼和麻花,道台命官府厨师将二者烹制成菜,宾主共进餐饮酒,边吃麻花边品鱼,别有一番风味,麻花桂鱼便由此在江汉平原传开 。
制作麻花桂鱼时,厨师先将一尾重约 1.5 斤的桂鱼宰杀治净,在两片鱼面上精心剞上十字花刀,这需要精湛的刀工,保证刀纹均匀、深度一致,随后将其置沸水中略烫,再转至清水中泡制成卷筒形,与鱼头一起入钵,加入黄酒、精盐、姜汁各 5 克,再撒上少许味精,腌渍 1 分钟,让鱼肉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 。接着,把 25 克熟火腿、100 克香菇(鲜)、100 克冬笋分别切成细丝,用精盐拌匀后,均匀地平铺在鱼面上,放入蒸笼,置旺火上蒸 12 分钟取出 。此时,将 100 克油炸麻花摆在鱼的周围,为菜品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酥脆口感 。最后,在炒锅内放入 50 克熟猪油,用旺火烧热,加入黄酒、姜汁、精盐、100 毫升鸡汤、味精,烧沸后用湿淀粉调稀勾薄芡,再撒下胡椒粉、葱白末推匀起锅,将芡汁浇在鱼的全身,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麻花桂鱼就完成了 。
成菜后的麻花桂鱼,鱼肉清爽鲜嫩,入口即化,质地软溶,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桂鱼的鲜美与嫩滑;火腿、香菇和冬笋的丝丝鲜香融入鱼肉之中,使其味道更加丰富醇厚 。一旁的麻花,有的保持着原本的酥脆,咬起来 “嘎吱” 作响,为这道菜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层次;若是为老弱者考虑,麻花也可随鱼蒸软,变得软糯香甜,入口即化 。边吃麻花边品鱼,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和风味相互交织,给味蕾带来一场奇妙的旅行,别有一番风味 。而且,麻花桂鱼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食疗功效,是贫血、肝病、结核病、口腔疾病、软骨病、皮炎、记忆力减退等患者和孕妇、乳母、老年人的佳肴 。
应城砂子馍是应城长江埠特有的汉族面点小吃,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在孝感美食中独树一帜 。它有着明显的古代石烹遗风,是一种极具历史韵味的传统美食 。
制作应城砂子馍,首先要选用精制小麦面粉作为主要原料,这是保证馍口感的基础。在和面时,一般人常用猪油,而制作优质的砂子馍则要用麻油,这样能赋予馍独特的香气。更为讲究的是,和面时还要根据风向来调整面团的湿度,若是南风,因南风涨潮空气湿度较大,就少加点水把面和干;若是北风,北风收潮空气较为干燥,就多加点水把面和软 。揉面时,师傅会将面团反复揉制,使其光滑有韧性,然后抹一层麻油后又合拢揉匀,如此反复五六次,让麻油充分融入面团,为馍增添醇厚的香味 。和好的面团放置一旁醒发,使其内部形成均匀的气孔结构,为后续制作做好准备。
制作时,师傅们会将干净的鹅卵石(当地俗称 “马拉古” ,直径不足一寸)放入铁锅预热,这些鹅卵石是砂子馍制作的关键工具,它们传热慢、散热也慢,能使热量均匀分布,保证馍受热均匀 。预热过程中,师傅们会不时加入食油搅拌鹅卵石,一方面防止石子在加热过程中因高温破裂,另一方面让石子表面均匀裹上油,以防面饼粘在石子上 。待鹅卵石在锅内发烫时,铲出一半放入备用锅中,再用锅铲扒平铁锅内的鹅卵石,将事先准备好的面团揪成鸡蛋大小均匀的小剂子,包上用猪肉、辣椒、香料、葱花等调制而成的饱满肉馅,擀平抻成饼状,盖在铁锅中的鹅卵石上,再将备用锅中的鹅卵石均匀地覆盖在面饼上面 。在高温的作用下,面饼迅速受热,猪油在石头的高温下慢慢融化,渗透进面饼中,使其表面变得金黄酥脆 。
做好的砂子馍外形独特,表面布满了石子留下的凹凸不平的烙印,边缘面皮薄的地方烤得格外酥脆,轻轻一咬便能发出 “咔嚓” 的声响;中间厚的地方则还保留着柔软的口感,层次分明 。掰开砂子馍,能清楚地看见里面五六层酥,每一层都薄如蝉翼,却又紧密相连,这层层酥脆的口感令人称奇 。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面皮的酥脆,紧接着是猪肉馅的鲜香在口中散开,猪肉的醇厚与辣椒的微辣、香料的浓郁、葱花的清香相互交织,刺激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 。而且,由于制作时用的是麻油,馍中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麻油香,为整体的味道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味,越嚼越香,满嘴生津 。
如今,应城砂子馍不仅是当地人喜爱的日常美食,常被当作早餐,搭配豆腐脑、米酒,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也成为了人们访亲问友、小孩过生日时的热门礼品 ,承载着满满的心意和祝福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妙的口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品尝,成为了应城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
水汽包子是应城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在应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应城水汽包子在制作工艺上独树一帜,包子以面粉杆面为皮,经过充分揉制,使面皮劲道有韧性 。馅料则以苕粉、萝卜、牛肉丁为主,经过精心调配,将苕粉的软糯、萝卜的清甜、牛肉丁的醇厚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味 。制作时,先将馅料包入面皮中,捏褶收口,制成圆饼形的包子。接着,把包子放入平底锅中进行蒸煎,这是制作水汽包子的关键步骤。下锅后,先在锅中放一层清水,再辅以植物油,然后加盖用武火炕至八成熟 ,此时锅中的水分在高温作用下形成水蒸气,使包子在蒸的过程中熟透;接着,将包子逐个翻面,继之以文火直至出锅 ,让包子两面都能均匀受热,形成金黄酥脆的外皮。
刚出锅的水汽包子,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其底部结有一层金黄脆口的硬壳,咬起来 “嘎吱” 作响,充满了酥脆的口感;包子的中间部分则松软透气,口感柔软细腻 ;整体感觉软硬相间,层次分明 。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外皮的酥脆,紧接着是馅料的鲜香在口中散开,苕粉的软糯、萝卜的清甜、牛肉的醇厚相互交织,伴随着微微的麻辣味道,刺激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包子皮薄馅多,每一口都能吃到满满的馅料,汤汁也会随着咀嚼流入口中,带来丰富的味觉体验 。
在应城,许多早餐店和小吃摊都会售卖水汽包子,常常供不应求 。食客们或是站在摊位前,趁热吃上几个,感受那独特的美味;或是打包带走,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 。对于应城人来说,水汽包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食的热爱 。
翰林鸡是湖北省安陆市的传统名菜,属太白菜肴之一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 “诗仙” 李白有着一段浪漫的渊源。
李白一生爱酒,也钟情美食,尤爱烹鸡 。他在寓居安陆期间,常与友人饮酒作乐,席间少不了以鸡、鸭、鹅等菜肴佐酒助兴 。他曾作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 ,生动展现出其饮酒品鸡时的快意。后来,李白接到朝廷诏令,即将入京任翰林职,友人出于对其才华的钦佩,精心制作了一道以鸡为主要食材的佐酒佳肴 。因李白喜爱烹鸡,又即将担任翰林之职,后人便将这道菜命名为 “翰林鸡” 。从此,翰林鸡成为楚北安陆市太白酒楼烹制的系列太白菜肴之一,传承至今 。
翰林鸡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需选用一只约 1000 克的肥母鸡作为主料,再准备蘑菇(鲜蘑)20 克、虾仁 150 克、火腿 20 克、冬笋 20 克等辅料 。先将母鸡宰杀,剖腹去内脏,洗净沥干后放入钵内 。接着,加入 4 克左右的精盐、3 克黄酒、10 克蒜瓣、5 克葱段、5 克生姜片以及 1 克胡椒粉,将这些调料与鸡肉充分拌匀,静置腌渍 2 小时,让鸡肉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 。随后,以旺火将鸡肉蒸约 1 小时,至七成熟取出 。接着,将鸡肉去骨,改成块状,再巧妙地拼摆成整鸡的形状,让鸡首高昂,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造型 。同时,将大蒜剥衣取瓣,葱姜洗净切段切片,熟火腿和冬笋切丝,蘑菇放入温火锅内,加入 50 毫升鸡清汤煮至入味 。虾仁加入 0.5 克精盐,制成 20 个小虾球,相间摆放在鸡的周围,进一步点缀菜品 。点缀好的鸡再次放入蒸笼复蒸 5 分钟,使其更加熟透入味 。最后,在炒锅中倒入 30 克熟猪油烧热,下入火腿丝、冬笋丝稍炒,加入适量鸡汤,再放入 1 克胡椒粉、10 克酱油、1 克味精、30 克江米酒、适量精盐,搅拌均匀后,倒入 8 克淀粉调制的湿淀粉进行勾芡,待芡汁浓稠,将其均匀浇在蒸好的鸡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翰林鸡就大功告成了 。
成品翰林鸡造型美观,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色泽金黄诱人,皮厚油亮,散发着迷人的光泽,仿佛被阳光亲吻过一般 。入口时,鸡肉肥嫩无比,质地鲜嫩爽滑,轻轻一咬,鸡肉便轻易脱骨,那种软嫩的口感仿佛在舌尖上轻盈舞动 。其外皮略带酥脆感,同时又饱含油脂的醇厚香气,越嚼越香 。鸡肉与酥脆的外皮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 。周围点缀的小虾球,爽滑鲜嫩,为整道菜增添了别样的口感层次 。翰林鸡的味道更是浓郁醇厚、鲜醇诱人,有着丰富的味道层次 。先是各种调料的味道深深渗透到鸡肉的每一丝纹理之中,奠定了基础味道 。蒸制时,鸡肉本身的鲜味被逐渐激发出来,与之前腌渍的味道相互交融 。复蒸时加入的火腿丝、冬笋丝,带来了火腿的咸香与冬笋的清甜,蘑菇吸收了鸡汤的鲜味后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了味道的维度 。最后的勾芡浇汁,将酱油的醇厚酱香、江米酒的淡淡甜香、味精提鲜后的鲜香以及胡椒粉微微的辛辣完美汇聚,共同交织出一种独特而和谐的味觉体验,在舌尖上层层绽放 。
如今,在安陆的许多餐馆都能品尝到这道翰林鸡,价格在 50 - 80 元左右 。它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孝感饮食文化的生动体现,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
孝感,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以其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美食,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从传承千年的孝感米酒,到酥脆香甜的孝感麻糖;从 “食鱼不见鱼” 的云梦鱼面,到闻臭吃香的大悟臭豆腐,每一道小吃都承载着孝感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
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它们见证了孝感的历史变迁,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技艺。每一种食材的精心挑选,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控,都蕴含着孝感人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
无论是在热闹繁华的街头巷尾,还是温馨宁静的家庭餐桌,孝感小吃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品尝。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如果你也是一位热爱美食、渴望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人,那么一定不要错过孝感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小吃。走进孝感,走进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让味蕾在这场美食之旅中尽情绽放,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相信你一定会被孝感的美食所征服,深深爱上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