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孝感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5
2025-01-01
在荆楚大地的孝感市大悟县,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沉敬意的圣地 —— 鄂豫边区烈士陵园。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静静矗立在岁月长河之畔,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
这片土地,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鄂豫边区,虎踞中原,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回首往昔,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烽火率先在此点燃,大悟县境内的汪洋店、夏店、芳家畈农民暴动以及宣化店起义,如汹涌浪潮,冲击着旧世界的壁垒,苏维埃政权随之拔地而起。红四方面军在此浴血奋战,用热血与生命书写传奇,三次反 “围剿” 胜利的捷报,让希望之光穿透阴霾。主力西进后,边区人民不离不弃,与红 25 军、红 28 军并肩作战,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五年,捍卫着革命的火种。
当抗日的号角吹响,李先念同志肩负重任,率领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进驻大悟山。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在百姓的全力支持下,第五师健儿无畏强敌,冲破敌伪顽的重重夹击、包围,在经济封锁的困境中突围,于反磨擦、反 “扫荡” 的战斗里屡建奇功,歼灭大量日伪军,开辟出纵横千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放战争的大幕拉开,震惊中外的宣化店中原突围在此爆发,那一声枪响,划破寂静夜空,如黎明的曙光,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拉开全国解放胜利的宏伟序幕,为新中国诞生奏响激昂序曲。
在漫长且艰辛的革命征程中,大悟这片英雄的土地,孕育出 37 位开国将军,7 万多英烈为新中国倾洒热血,在册革命烈士达 8000 余人。他们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身世,却怀着相同信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用生命铸就今日和平。
为铭记先烈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1974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毅然决定在大悟县修建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历经十年雕琢,1984 年 11 月,陵园庄重落成,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园名,赋予其至高荣誉与深切寄托。此后数十年,陵园不断修缮、扩建,成为集纪念、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红色圣地,每年吸引无数人前来缅怀追思,在先辈精神滋养下砥砺奋进。
时光回溯至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鄂豫边区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在华夏大地的抗争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近代以来,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交织,鄂豫边区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压迫愈深,反抗愈烈,革命的火种早早在此地埋下。土地革命时期,大悟县境内的汪洋店、夏店、芳家畈等地农民不堪忍受反动统治,揭竿而起,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暴动,宣化店起义更是如同一把利刃,撕开了旧秩序的阴霾,苏维埃政权应运而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红色力量,红四方面军在此扎根,凭借着顽强斗志与卓越智慧,三次反 “围剿” 胜利,书写了壮丽篇章。主力西进后,边区人民坚守信念,与红 25 军、红 28 军并肩作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抵御外敌,守护家园,长达五年之久,让革命的火焰在战火纷飞中持续燃烧。
当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民族危亡悬于一线,鄂豫边区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李先念同志临危受命,率领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进驻大悟山。此地北依大别,南窥江汉,处平汉铁路翼侧,扼南北交通咽喉,进可以据三关,通豫皖,驰骋中原,为抗日部队提供了绝佳的隐蔽与作战场所。军民齐心,同仇敌忾,在百姓的无私支持下,第五师健儿如猛虎出山,冲破敌伪顽的重重夹击、包围,于经济封锁的困境中顽强突围,在反磨擦、反 “扫荡” 的战斗里愈战愈勇,歼灭大量日伪军,逐步开辟出纵横千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为全国抗战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的硝烟燃起,宣化店中原突围震撼登场。1946 年 6 月 26 日,国民党军队悍然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妄图一举扑灭革命火种。然而,英勇的中原军区部队毫不畏惧,在李先念、郑位三同志的指挥下,果断突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这一枪,划破夜空,如黎明的曙光,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坚定决心,拉开了全国解放胜利的宏伟序幕,为新中国诞生奏响激昂序曲。
在这片热血浸染的土地上,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
徐海东,这位从大悟县新城镇走出的开国大将,宛如一颗璀璨将星,闪耀在革命苍穹。1925 年,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黄麻起义,他冲锋在前,无惧生死;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他殚精竭虑,屡立奇功。长征途中,独树镇战斗,他亲率 223 团冲向敌阵,如猛虎扑食,扭转战局;鄂豫陕根据地,奇袭紫荆关,他指挥若定,打乱敌人围剿部署,令蒋介石 “剿清” 红军的计划化为泡影。他不仅英勇善战,更以大局为重,1935 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面临寒冬缺衣少食困境,徐海东毫不犹豫,雪中送炭,将 5000 块大洋慷慨解囊,助力中央红军度过难关。毛泽东盛赞他为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他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为民族无私奉献的一生。
除了徐海东大将,大悟还孕育了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等 36 位开国将军,他们或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或深入敌后,传递关键情报;或扎根基层,组织群众斗争,各自以独特方式为新中国奠基立下不朽功勋。
而更多的是那些无名烈士,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平凡,为抗击侵略、推翻压迫,告别亲人,投身革命洪流。战场上,他们奋勇杀敌,枪林弹雨无所畏惧;刑场上,他们坚贞不屈,酷刑折磨不改初心。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他们的热血;每一次胜利,都凝聚着他们的牺牲。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鄂豫边区烈士陵园的修建,绝非偶然,它承载着深厚且重大的意义,是历史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刚需。
于历史维度而言,它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着鄂豫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从大革命的烽火初燃,到土地革命的艰苦斗争;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再到解放战争的决胜千里,每一段历史都在此沉淀,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实物、遗迹为证。它将那些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记忆碎片悉心拾起,精心串联,让后人得以清晰窥探先辈们走过的荆棘之路,铭记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付出的惨痛代价,知晓今日和平从何而来。
着眼于现实意义,它是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殿堂。步入陵园,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纪念馆内文物、史料静静陈列,无声诉说往昔。在这里,人们能近距离感受英雄气息,体会他们的坚定信念、崇高理想与无私奉献。尤其对青少年,陵园是鲜活教材,让红色种子在他们心间生根发芽,激励他们勇担时代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从文化传承视角出发,陵园蕴含着丰富革命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象征。它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精神具象化,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岁月流转,这份精神财富永不褪色,持续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中华儿女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心怀家国,砥砺奋进。
踏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耸入云的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它宛如一位坚毅的巨人,静静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纪念碑形状仿照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底座四米见方,由洁白无瑕的大理石砌成,碑塔高达 21.8 米,挺拔巍峨,直指苍穹,似在向天地诉说着先辈们的英雄史诗。碑身正面,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亲笔题词 “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刚劲有力,熠熠生辉,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如同一股磅礴力量,直击人心。碑身背面,徐向前元帅的题词 “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振聋发聩,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砥砺奋进,沿着先烈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行。碑座东面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由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洋洋洒洒千余字,历叙鄂豫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丰功伟绩,从建党初期的星星之火,到土地革命的艰苦斗争,再到抗战、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碑座南北两面,分别雕塑着反映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军民英勇顽强与敌人作斗争的浮雕,人物栩栩如生,场景惊心动魄,观者仿若置身烽火硝烟,亲眼目睹先辈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
与之相望的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碑型别出心裁,呈卧式形状的军事地图,似在重现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突围之战。碑身正面,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 “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 碑名庄严肃穆,背后镌刻的碑文,详述了中原突围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与伟大意义,让人们铭记那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的热血与壮烈,感受先辈们为自由、为理想破釜沉舟的勇气。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宛如一座历史的宝库,静静矗立在陵园一侧,等待人们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它占地面积 1006 平方米,由中央大厅和左、右翼四个展室组成,屋顶为重檐平顶,四周以高大的廊柱环绕,庄严肃穆,极具民族色彩。步入纪念馆大厅,一尊高达 4.3 米的巨大新四军塑像扑面而来,新四军战士目光坚定,身姿挺拔,仿佛正准备奔赴战场,那英勇无畏的气势令人肃然起敬。正面墙上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八个立体型金色大字闪耀夺目,地面竖立的 16 面红旗随风轻拂,似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厅中段两侧,分别挂有《宣化店起义》《大山寺保卫战》《周恩来到宣化店》《刘邓大军南下》等四幅大型油画,画家以细腻笔触、磅礴色彩,重现历史关键时刻,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战场硝烟仿佛扑面而来,让人不禁驻足凝视,沉浸其中。下方玻璃柜中陈列的鄂豫边区形势图,错综复杂的线条勾勒出当年的战略布局,山川河流、城镇村落、根据地与敌占区一目了然,让人对边区地理环境、作战形势有直观了解。
四个陈列室共计展线长 111.4 米,展面计 222.8 平方米,陈列着著名烈士 254 人,革命文物、烈士遗物共 44 件。第一、二展厅聚焦土地革命时期,大悟籍和在大悟境内战斗过的著名英烈事迹在此呈现,泛黄照片、破旧衣物、生锈武器,见证先辈艰苦卓绝,为理想信念不惜一切。徐海东大将用过的手枪,枪身虽已斑驳,却仍散发冷峻光芒,似在诉说主人纵横沙场的传奇;郑新民烈士的家书,字迹虽已模糊,却饱含对家人思念、对革命忠诚,读来令人动容。第三、四、五展厅,将时光拉至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李先念同志领导下,新四军第五师暨鄂豫边区牺牲英烈事迹逐一展现。战斗场景复原、烈士英勇事迹展板,配合声光电效果,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抗战艰辛,目睹先辈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第六、七展厅聚焦中原突围战役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地图、文件、照片等资料,还原惊心动魄突围过程,展现解放战士无畏冲锋、为新中国奠基的热血豪情。第八展厅则是大悟籍开国将军的荣誉殿堂,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等将军画像、简介挂满展厅,军功章、授衔令等物品静静陈列,彰显他们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激励后人传承先辈精神,奋进新征程。
烈士祠,位于纪念堂后,宛如一位静谧的守护者,承载着后人对先烈的无尽追思。它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分别设置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后革命烈士骨灰堂,这里安放着著名革命烈士吴祖贻、张文津、毛楚雄等 50 多位英灵。踏上通往烈士祠的 242 级石阶,每一步都似与先辈心灵对话,脚步沉重,敬意满怀。步入祠内,静谧庄重氛围扑面而来,墙壁素白,灯光柔和,骨灰堂整齐排列,牌位上烈士名字清晰醒目,让人不禁放轻脚步、压低声音,生怕惊扰英灵安息。在这里,时间仿若静止,唯有敬意与缅怀在空气中流淌,人们默默伫立,向先烈表达最深切的思念与感恩,感恩他们用生命换来今日和平,誓言传承遗志,守护山河永固。
陵园所在的江岗山,山水相依,景致别具一格,为这片庄严肃穆之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柔情。漫步园区,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清风拂面,送来阵阵自然芬芳,似在诉说和平不易,抚慰英灵。广场左右及后山,三个碧绿山湖如璀璨明珠镶嵌其中,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宛如一幅天然山水画卷。湖中游鱼嬉戏,时而跃出水面,似在与先烈捉迷藏;湖畔垂柳依依,细长柳枝随风飘舞,轻抚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为凝重陵园注入生机活力。
山林间,曲径通幽,漫步其间,可听鸟儿欢歌,虫儿低语,感受大自然蓬勃生机。沿途不时可见古朴凉亭,供人休憩。纪念碑后 “英烈亭”,红柱青瓦,飞檐斗拱,古朴典雅,亭内石凳石桌,供游客歇脚赏景,缅怀先烈。烈士祠方向 “双拥亭”,造型别致,寓意军民团结如战友并肩作战,人们在此小憩,思绪飘远,重温那段军民鱼水情深岁月。
在这山水之间,自然之美与人文关怀完美融合,让前来瞻仰的人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能于心灵深处觅得一方宁静,汲取奋进力量。
鄂豫边区烈士陵园坐落于大悟县城关镇东江岗山西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群山环抱,江岗山宛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为陵园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与雄浑的气势;绿水萦绕,悠悠澴水从旁潺潺流过,似灵动的丝带,滋养着这片土地,山水相依,营造出宁静而庄重的氛围,仿佛先烈英魂在此找到了永恒的归宿,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前往陵园,交通十分便利。若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大悟县城内,搭乘 3 路公交车,便可直达烈士陵园站,便捷又经济,沿途还能欣赏县城的风貌,感受这座小城的烟火气息与红色底蕴交织的独特魅力。对于自驾的游客,无论您从哪个方向前来,导航至 “鄂豫边区烈士陵园” 精准定位,周边道路标识清晰,路况良好,停车场宽敞整洁,停车无忧,让您的瞻仰之旅更加顺畅舒心。
鄂豫边区烈士陵园,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身份的人们,成为滋养心灵、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
对于莘莘学子而言,这里是一本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踏入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他们在纪念碑前聆听先烈英勇事迹,稚嫩脸庞满是崇敬;在纪念馆中,凝视文物、史料,好奇目光探寻历史细节,知晓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红色种子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党员干部们怀着庄重之心前来,这里是锤炼党性、不忘初心的精神殿堂。他们在烈士墓前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响彻园区,坚定为人民服务信念。学习先辈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理想、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将红色精神融入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拼搏奉献。
历史爱好者们视此地为宝藏,穿梭于各个展厅、角落,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与讲解员深入探讨,或与同好交流见解,沉醉于还原历史场景,仿若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感受烽火硝烟,每一次新发现都令他们兴奋不已,为传承红色文化添砖加瓦。
普通游客们漫步其间,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寻得心灵宁静。感受庄严肃穆氛围,欣赏山水景致,于自然与人文交融中,体悟和平珍贵,汲取先辈精神力量,带着感恩与希望回归生活,将这份敬意传递给身边人。
无论何人,踏入陵园,皆能沐浴红色光辉,传承先辈精神,让英雄故事代代相传,红色血脉永不停息。
当您准备踏入鄂豫边区烈士陵园,开启这场触动心灵的红色之旅时,有几点温馨提示望您知悉,确保参观过程庄重、有序,让敬意与追思得以完美表达。
着装方面,请选择素色衣物,避免穿着鲜艳服装或佩戴华丽配饰,以契合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男士可着深色正装或素色休闲装,女士宜穿素色连衣裙或深色套装,如此着装,是对先烈最基本的尊重。
入园后,行为举止务必庄重。请勿大声喧哗、嬉笑打闹,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状态,脚步轻盈,言语轻声,避免惊扰英灵。若遇团队参观、举行仪式,请勿随意插队、拥挤,遵循现场引导,有序参与。
参观时间上,陵园开放时间为 9:00 - 16:00,需注意纪念馆周一闭馆,合理规划行程,预留充足时间,细细品味历史、缅怀先烈。
携带物品也有讲究,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维护园区安全。可准备一些鲜花,如菊花,敬献于烈士墓前,寄托哀思;若想深入了解历史,带上笔记本与笔,随时记录感悟与收获。
拍照留念时,保持肃穆,勿以纪念碑、烈士墓等为背景摆出不当姿势,避免在纪念馆内使用闪光灯,以防损坏文物。
遵循这些注意事项,让我们心怀敬畏,走进这片红色圣地,在缅怀先烈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不朽精神,带着先辈的期许,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鄂豫边区烈士陵园,绝非一座普通的陵园,它是历史的 “留声机”,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原声重现;是精神的 “锻造炉”,把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千锤百炼,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精魂。
当我们漫步其间,或瞻仰纪念碑,或参观纪念馆,或静立烈士祠,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对先烈的追思与敬意,更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对未来奋斗征程的笃定。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繁荣,我辈当倍加呵护,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让我们带着从陵园中获取的精神滋养,回归生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辉煌篇章,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永不停息,让英雄的故事在华夏大地永远传唱,激励后人砥砺前行,向着光明未来勇毅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