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孝感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790号-5
2024-12-16
孝感,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城市,地处江汉平原、云梦古泽,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南邻武汉市,北枕大别山、桐柏山,自古为鄂东北交通走廊,独特的地域环境为其民俗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孝感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 10 万年前,纳马象、华南巨貘、中国犀牛就出现在这片温润的大地上。5000 年前,长江中游崛起的多座大型城邑中,孝南之叶家庙等就在其列。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带有浓厚中原文化色彩,展现出当时文化的交融。后来,孝感纳入楚国版图,在楚治下近五百年,多姿多彩的楚文化在此孕育而生,直至秦将白起攻下云梦,楚文化又融入到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之中。
在岁月的变迁中,孝感民俗文化不断发展演变。比如孝感的传统婚嫁风俗,总体上沿袭先秦时代婚嫁中的纳采(提亲)、问名(问闺名,算八字)、纳吉(定亲)、纳征(下聘礼)、请期(订婚期)、亲迎(成亲)的六礼古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拓展,在过去的民间,繁衍出二三十道程序,从订盟、过礼到娶亲、回门等,每个环节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和相应的婚俗歌谣,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再看丧葬习俗,作为一种古老且普遍的文化现象,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家族观念与传承、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以及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等多方面的丰富文化内涵。从临终关怀到葬礼举行,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亲人们齐心协力筹备葬礼,体现家族凝聚力,同时通过祭祀等活动传承家族价值观,还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不同宗教信仰也在丧葬仪式中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
而在艺术文化方面,孝感是黄孝花鼓戏(楚剧)的发源地之一。早在 1796 年至 1820 年(清嘉庆年间),孝感贡生严石舫根据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改编的杂剧《天孙锦》就有着广泛的演唱范围。从清代中叶黄梅县的茶农表演形式流传到黄陂、孝感两县,经过民间艺人的发展,先是形成打锣腔,后又不断改进,到 1926 年正式定名为 “楚剧”,其以方言说唱,表现力强,深受群众喜爱,还演变出了湖北大鼓等,足见其影响力。
还有孝感雕花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同样历史悠久,早在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汉漆器上就有银铂镂刻的花纹图案,可见其源远流长。它分布广泛,代代相传,融合南北艺术之长,既有北方的粗犷苍劲,又有南方的玲珑细腻,众多雕花艺人以此为职业,创作出大量高质量作品,还走出孝感,走向世界,在不同时期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这些民俗文化元素在孝感这片土地上,历经时光洗礼,代代传承、不断发展,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民俗文化早已渗透到孝感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深厚的情感与记忆。
在传统节日里,民俗文化的展现最为热闹和集中。就拿春节来说,除夕之夜的团年饭有着诸多讲究,一般要有 “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年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而且鱼这道菜不能全吃完,寓意着年年有余。开饭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仪式完毕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有放烟火、闹花灯、吃汤圆、舞龙灯、舞狮子等习俗。人们会在自家门前或天井、天窗悬挂天灯,龙灯会成为节庆活动的中心,男女老幼同游同乐,还有采莲船走村串户唱着吉利的彩词,像杨店镇的 “杨店高龙” 更是列为了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婚丧嫁娶更是民俗文化集中体现的重要场合。结婚时,从彩礼的商定,到辞嫁、待媒(坐夜)、娶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遵循着传统的风俗。比如辞嫁时女方亲戚要接姑娘做客并送礼物;待媒时女方紧闭大门,男方需通过放鞭炮、给香烟等方式才能进门;娶亲过程中新娘的哭嫁、出门的仪式等都饱含着不舍与对新生活的期盼等复杂情感。而丧葬习俗里,从对逝者的临终关怀,到葬礼的隆重举行,再到后续的祭祀、扫墓等活动,亲人们在其中表达着对逝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敬畏,整个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强化着家族的凝聚力,传承着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
日常起居方面同样有着民俗文化的影子。像盖新房时,农村地区往往会选择 “坐北朝南”,先看风水选日子,开工时供奉祖先,洒水饭,放鞭炮。不同的县还有各自独特的上梁习俗,孝昌县盖房竣工前半夜 “上梁”,要偷一根未伐的树;云梦县则是盖房竣工前摘一根杨柳枝和镜子系在一起挂在大门门杠上以求平安吉祥等。饮食上,一日三餐以米饭为主食、肉蔬为辅食,同时还有诸多节令食品体现地方特色,像农历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吃咸鸭蛋、松花皮蛋、粽子、芝麻绿豆糕,冬天有煨汤的习惯,腊月会腌制腊鱼、腊肉、灌制香肠等,这些饮食习俗背后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对传统的传承。
在人际交往中,民俗文化也起着重要作用。生产生活里存在互助的习俗,农忙时大家会 “换工干活”,遇到红白喜事,人们会上礼金 “赶情”,并且讲究 “情” 要还,如果谁没有还情或者还得不合适,就会遭人议论,这也体现出民俗文化对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和影响。
总之,民俗文化贯穿于孝感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缅怀、对家族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是孝感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灵魂所在。
孝感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这片土地上已流传许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 2000 多年前,源于秦末楚汉相争时,张良情急之下用皮革来迷惑敌人的故事,后人受此启发,创造了皮影戏。
在孝感不同地区,皮影戏各具特色。先看云梦皮影戏,它始于清朝中叶,有着 “戏剧轻骑” 之称,演出仅需二人,前台演唱兼操纵,后台司击乐伴奏,俗称打锣腔或二人台。其皮影影像仿用京剧脸谱,根据角色性格加以变形夸张,唱 “打锣腔”,也就是俗称的 “骷髅调”,艺人们还十分注意吸收民间小调来丰富唱腔和技法,使得唱腔极具特色。云梦皮影戏的剧目一般为讲史演义、行侠仗义的公案传奇故事,多为连台戏,且保存较好,至今仍有 26 台剧目,演出活动常年不断。其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脸谱服装戏剧化,在夸张中又十分讲究逼真。影长一尺五寸左右,用三根杆操作,头可动,口可张,眼珠可转,瞳孔可放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表演形式为 “独撮”,演技高的艺人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四个影子,分两对对打,你来我往,难解难分,而唱腔纯用地道的云梦话,用锣、珉伴奏,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大悟皮影戏则唱腔自成一体,演奏人员多是 “七人班” 或 “八人班”,演出时有唢呐伴奏,高亢嘹亮,打击乐丰富,节奏明快,故称为 “高腔皮影”。大悟皮影子戏还有南腔北调之分,南腔流行于高店、新府、新城、彭店、夏店、四姑等地;北调流行于宣化、丰店、三里、大新一带。它的唱腔既有北方戏曲的粗犷豪放之情,又有大悟本地山歌的广阔昂扬之势,别具一格,常以历史小说为蓝本,凭借独具韵味的方言唱段,深受周边地区人们喜爱,一搭台往往能唱半个月,这湾唱罢那湾接。
应城的皮影,又名灯影,建国前,在一些集镇的茶馆里较为流行,并且拥有一定的观众。建国初期,应城有天鹅石陈、汤池方集、杨岭高何、城效范河、巡检红星、三合土门 6 个皮影队,共有皮影艺人 27 人,经常活动于城关及膏盐矿区,戏众多为矿工和老年人。
而皮影戏的影人制作工艺也是十分讲究。以前制作皮影的原料最开始是牛皮,后来因牛皮价格高,不少艺人选择用纸。像云梦的皮影大师秦礼刚,就曾把铜版纸用浆糊一层一层裱上 5 层,再绘制图案取样,然后上色,再涂上一层桐油,又因纸比较轻,做好之后还用铁丝在图样周边围了一圈增加重量。后来他还尝试过用尿素袋子、聚乙烯材料等作为原材料制作皮影,近些年则换成了装饰材料类的胶片,购买方便,制作出来的皮影灵动且精美。
孝感皮影戏就是这样,在光影之间演绎着传奇故事,无论是其唱腔、表演形式,还是影人制作工艺等,都彰显着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是孝感民俗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杨店高跷是孝南区杨店镇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欢乐与祈愿,在岁月长河中代代传承。
杨店高跷的历史传承久远,其起源与中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以及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在杨店镇,高跷依村砦不同分 “文跷” 和 “武跷” 两种。“文跷” 注重脸谱化妆,表演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 “生旦净末丑” 五个大的行当,表演时省去了京剧和楚剧的打击乐器伴奏以及唱腔,主要采用扭、踩、游走等形式表现,通过演员们的身姿、步伐以及表情等,展现出各种故事和情感,别具韵味。而 “武跷” 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用跑、跳、抬、翻、打等形式表现,极具地方特色,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技艺,在高跷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高跷道具的制作也是颇有讲究,木质的选料很关键,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像榆木就是上好的材料,槐木次之,柳木再次之,腐木是绝对不可用的。选好的木头要经过木匠精心加工成 4 - 5 尺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的设置,则是根据高跷的高度而定,一般在 3 尺以上装置,个别地方的高度甚至能达到五六尺。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这样既能绑紧,又不会勒到腿脚,让表演者能相对舒适地进行表演。
在表演时,杨店高跷的题材主要为历史故事情节,为表演摹本,其中蕴含着 “演” 和 “表” 两种含蓄的独特技艺,其风格就是省去京剧和楚剧的唱腔以及打击乐器的伴奏,在表演造型上保留着京楚两剧的造型风格。高跷的表演服装更是具有独特的风格,质量考究,描龙绣凤,色泽鲜艳,服式基本上依照明制,按人物身份、职业分别穿着茶衣、老斗衣袄裤等,武将扎靠,勇武人物着紧身的深衣包深裤、夸衣等。每到元宵节期间,杨店镇各个村湾都要进行高跷表演、上庙,表演者们浓妆艳抹、且歌且舞,大家欢聚一堂,用这样的方式展现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让整个节日氛围变得更加热闹非凡,充满浓浓的民俗气息。
楚剧在孝感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它原为黄孝花鼓或西路花鼓、哦呵腔,因流行于黄陂、孝感而得名。早在清代中叶,黄梅县的茶农在采茶时,大家唱山歌,一人领唱,众人促腔,后扮为一丑、一旦踏高跷演出。后来这种歌唱形式流传到黄陂、孝感一带,受当时流行的清戏影响,去掉高跷而作平地演唱,于是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进一步才形成后来的 “黄陂腔、孝感调” 的黄孝花鼓戏,并在 1926 年农历八月初四,经武汉剧界公认,正式定名为 “楚剧”。
孝感作为楚剧的发源地之一,对楚剧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楚剧有着贴近生活、包容性强等显著特点,它以方言说唱,言中带韵,生动风趣,非常接地气,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到表演中,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其表现力极强,既能说生活小故事,又能说唱长篇大书,唱腔多带 “甩腔”,既可表达缠绵情思,又可化为嘲讽戏谚,高潮时还可慷慨悲歌,感染力极强,说唱中往往还穿插着 “包袱”,引人入胜。
在表现手段方面,楚剧也是丰富多样。其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类,板腔里有的属于板式变化体结构,包括迓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调有〔十绣调〕、〔麻城调〕、〔讨学钱〕、〔卖棉纱〕等;高腔有〔锁南枝〕、〔梧桐雨〕、〔山坡羊〕等曲牌。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通过这些乐器的配合,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更好地烘托剧情。楚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表演者们在舞台上能忽男忽女,忽老忽少,忽文忽武,忽忠忽奸,出神入化地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楚剧在孝感民间一直深受欢迎,是大家茶余饭后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过去,在乡间村落、城镇街头,常常能看到楚剧班子的精彩演出。发展至今,孝感拥有专业楚剧团 7 个,业余楚剧团 22 个,以楚剧为当家节目的民间乐班多达 328 个,专业和业余楚剧演员达到 2 万多人。并且,像以 “孝文化” 为主题的《人在福中》荣获中国第八届 “映山红” 民间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拍成戏剧电影并获第二届中国戏曲微电影奖等,这些优秀的剧目更是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不过,楚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存在投入资金不足、人员青黄不接、演出市场萎缩、剧目生产欠缺等问题,但在各方的努力下,通过拉赞助丰富演出形式、抓机遇争取资金投入、招学生补充新鲜血液等举措,孝感楚剧正一步步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繁荣,继续传承着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已然成为了孝感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孝感雕花剪纸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晋唐时期已在孝感成为风俗,其源头可追溯到更早的秦汉时期,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汉漆器上就有银铂镂刻的花纹图案,为它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孝感雕花剪纸分布范围广泛,遍及城乡,众多雕花艺人以剪卖花样为职业,进入商品生产。它的风格特点尤为鲜明,融合了我国北方剪纸的 “粗犷古朴、浑厚纯真” 和南方剪纸的 “隽美秀丽、玲珑剔透” 的特点,自成一体。作品线面相间,虚实参差,疏密相宜,构图精巧,线条简炼,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主题明确,给人以一种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常常借物传情,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寄心美好愿望,遵循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原则,比如 “龙凤呈祥” 象征夫妻美满生活和百年好合,“鱼跃龙门” 则表达对前程的向往憧憬之情,松树、仙鹤、寿桃、老寿星等图纹,传递着祝贺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
在制作工艺上,孝感雕花剪纸有 “剪” 和 “雕” 两种方式,“剪” 是用普通刀和纸制作而成,图案效果比较简炼、概括、粗犷;“雕” 则是用小刀将纸放在蜡盘上刻镂而成,一次可刻二十张,效果秀美、剔透、精细,如今主要是以 “雕” 这种形式为主。在用料方面也颇为讲究,较早的时候,白贡川纸为最佳用纸,次为重红纸、小贡纸等土纸,选择纸张时,要求纸的纹路细致平和,纸质柔软细密,厚度适中偏薄,绝不能含细砂粒,否则会不好吃刀,又伤刀锋,并且根据不同的用途,还会选择不同材质和颜色的纸张。
制作工具更是多种多样,刻刀一般都是艺人自己进行加工制作,大多用钢锯条、手术刀等材料加工而成,种类有斜口刀、平口刀、圆口刀、锥形尖刀等,尺寸大小分大号、中号、小号不等。蜡盘是重要工具之一,制作质量的好坏甚至直接影响到一幅剪纸作品的优劣,其制作方法是先选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盘子,直径在 20 公分左右,深度必须在一公分以上,再用蜂蜡和灰等十几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加工调制,倒入备好的木盘中,压平、冷却,而且冬季、夏季、春秋季温度变化时,所用蜡盘的软硬程度要有所调节。此外,还有磨石、镊子、粉袋以及针锥、小锤子、订书机等工具,各自在剪纸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孝感雕花剪纸凭借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融入社会、经济和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还多次走出国门,成为孝南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 “明信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孝感民俗文化的别样风采,不愧是指尖上的艺术之花,承载着历代艺术精华,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孝感,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节日,从腊月八的 “腊八粥” 开始,浓浓的年味儿就逐渐弥漫开来。
腊月初八,人们会熬制 “腊八粥”,用多种谷物、豆类等混合熬煮,寓意着丰收和吉祥,开启迎接新年的序幕。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便是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神,传说灶神会在这天回天庭汇报这家人一年的情况,所以人们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糕点等供品,希望灶神吃了甜食后能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保佑全家平安顺遂,祭灶过后,便正式进入忙年阶段。
除夕更是充满了仪式感,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里往往有着诸多讲究,像必备的 “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年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而且鱼这道菜通常不会全吃完,象征着年年有余。开饭前,遵循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待仪式完毕后,大家才开始上桌享用美食。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或聊天、或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通宵不眠,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寓意着辞旧迎新,为长辈守岁更是表达了晚辈的孝顺之情。
当正月初一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人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晚辈压岁钱,祝福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业进步等。这一天大家都讲究说吉利话,不做扫地等会 “扫走好运” 的事,然后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从正月初二开始,拜年的日程也有一定讲究,初二一般是外甥去外婆、舅舅家拜年;初三要送年,之后去拜岳父母;初四拜姑妈家;初五拜姨妈家;初六及之后则可以去拜同学、朋友、同事等。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味儿再次被推向高潮。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有放烟火、闹花灯、吃汤圆、舞龙灯、舞狮子等习俗。人们会在自家门前或天井、天窗悬挂天灯,龙灯会成为节庆活动的中心,男女老幼同游同乐,还有采莲船走村串户,船上的人唱着吉利的彩词,为大家送去新春的祝福。像杨店镇的 “杨店高龙” 更是列为了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造型精美、气势磅礴,舞动起来活灵活现,引得众人纷纷围观喝彩。整个春节期间,孝感处处都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儿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沉浸其中,感受着传统节日的魅力和家的温暖。
端午节在孝感有着别样的风情,它又称端阳节,并且有大、小端阳节之分。农历五月初五日为 “小端阳”,农历五月十五日为 “大端阳”,在四姑墩一带则将五月十八日当作端阳节来过。
在孝感,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纪念屈原的色彩尤为浓重。“龙舟竞渡” 就是为了缅怀屈原而传承下来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在澴河镇(即后来的城关镇)等地,每逢端午节,会在澴河上开展盛大的龙船竞赛,也就是 “划水龙船”,而在孝感北部山岭丘岗地带的陆地上的村落集镇,也有 “舞干龙船” 的习俗,用竹篾彩纸扎制 “龙船形状” 的 “干龙船”,由舞龙队至各村湾相互串舞,队员们穿着红绿衣裤,说着吉利语,以驱疫,到了大端午节过后将龙船烧掉,有着 “打鼓送瘟船” 的寓意。在龙船竞赛时,参赛者们来自不同的街巷以及周边湖垸水乡所组成的船队,以河西码头附近的龙王庙岸边为起点,经过河北岸的水府庙至南门码头为终点,每舟人数相等,水手们穿着红衣绿裤,由一人鸣钲击鼓,其余人按击鼓声划桨,动作整齐划一,舟行如飞,岸上观众则呐喊助威,场面十分热闹,等龙船到了终点,鞭炮齐鸣,响彻天际。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习俗在吃、戴、挂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吃的方面,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孝感城区常用菰叶包上本地盛产的优质糯米做成菰粽,剥开粽叶,糯米白莹如玉,吃起来香甜糯粘,爽口宜人,阖家围坐在一起吃粽子,满是人间亲情。在 “大端阳” 时,四姑墩一带家家还会包粽子、发面馍、饮雄黄酒;并且会采集带露水的艾蒿、车前草,洒上雄黄酒晒干储藏起来作药用,据说能驱虫祛邪;过去还有的人家会将雄黄涂抹在小孩的面部、胳膊、小腿上,认为这样能避邪恶、驱毒虫,保佑孩子百病不生。如今,端午节吃粽子、发面馍,改善饮食的习俗依然保留着,其他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做法则渐渐不再流行。
戴的方面,香囊是端午节的特色物件,孝感的少女们自幼学习女红,心灵手巧,会提前用五彩丝线绣成花鸟及吉祥图案在香囊上,香囊里装上雄黄、艾叶末、苍术、冰片、藿香等,不仅香气扑鼻,据说佩带后还可驱邪避疫。她们在大端阳节这天,穿上新衣裳新鞋,佩上香囊,秀发簪上栀子花,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结伴去河边观看龙船竞赛,有的少女还会精心绣制香囊,准备在端阳时馈赠给心上人,传递纯真的爱意。
挂的方面,人们会在门前挂菖蒲,菖蒲形状似剑,有驱邪的寓意,与艾草一起挂在门口,希望能阻挡不好的东西进入家中,保佑全家平安健康。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让端午节在孝感成为了一个既充满文化底蕴又极具生活趣味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的传承。
在孝感,除了春节和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也有着独特且饱含韵味的习俗。
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为 “鬼节”。相传 “七月十五是中元,阎王开放鬼门关”,这天,各个亡魂都跑出地狱,到人间吃祭品、领施舍、讨钱纸。家魂回各自家中享受祭奠;那些孤魂野鬼无家可归,则四处游荡,争抢奠品,如若抢不到祭品,便祸害人间。为了不让孤魂野鬼骚扰家魂和人间,过去县内有 “七月十五鬼门开,燃烛烧纸免祸灾” 的习俗,人们会在各道路、河塘边,燃放油灯或蜡烛,并撒放一些食物,称之为 “点河灯”、“放路烛”。不过现在,此习俗已有较大变化,只有家中当年有新亡人的家庭,才会在这天举行一次祭祀活动,以示对新亡人的悼念,其余各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均已废除,更多的是人们借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时已到春华秋实的丰收季节,家家充满喜悦,全家团聚在一起,打酒割肉、宰鸡杀鸭、煮汤圆、吃月饼、尝瓜果,共同庆贺这个团圆的节日。在孝感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 “盘女婿” 习俗,中秋节这一天,准女婿们要到岳母家去 “送节礼”,乘此机会,丈母娘全家人,甚至还有热心的亲戚、四邻,都会加入到 “盘”(戏耍、使其出洋相)新女婿的队伍中,这既是一种对新女婿的亲昵之举,更重要的是对他的能力和智力的一种测试,“盘” 的结果往往也会影响丈母娘是否愿意把女儿许配给这个年轻人,比如会在让女婿跪拜用的被垫中塞石头、劈柴等硬物,或者在招待女婿吃东西时通过煮鸡蛋的数量、吃法等进行考验,过程十分有趣。而且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和孝感有着渊源,相传是董永之子董天宝在天宫吃到七仙女做的仙饼后,回人间当官吩咐各州各县的人们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仿做仙饼,摆在月亮下,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后来这种饼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月饼。总之,中秋节依旧是孝感人民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承载着团圆、亲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日,以往,民间有举家登山爬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意在免除全家人一年的灾祸,四姑墩地区在这天,还会举行祭祀娘娘菩萨的庙会,称为 “娘娘会”。如今,虽然这一节日的一些传统习俗已逐渐被淡忘,但登高敬老的主题依然深入人心,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陪伴家中的老人,或是组织一些关爱老年人的活动,传承孝道文化,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在孝感代代相传,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孝感人民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生活热爱的体现,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民俗魅力。
孝感的饮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各种节令食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展现出独特的口味偏好和深厚的饮食传统。
在重要的除夕之夜,团年饭有着诸多讲究,其中 “三全”“三糕”“三丸” 是必不可少的。“三全” 即全鸡、全鸭、全鱼,这 “全” 字不仅代表食材的完整,更蕴含着团圆之意;“三糕” 指的是鱼糕、肉糕、年糕,“糕” 与 “高” 同音,寄托着孝感人对亲人们年年高升的美好祝愿;“三丸” 则是鱼丸、肉丸、藕丸,丸子的圆形代表着完美的祝福,有着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并且,鱼这道菜通常不会全吃完,象征着年年有余,开饭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待仪式完毕后,大家才开始上桌享用美食。
而在不同的时节,孝感还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农历三月三,人们会吃地菜花煮鸡蛋;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咸鸭蛋、松花皮蛋、粽子、芝麻绿豆糕等美食纷纷登场;八月十五中秋节,自然少不了吃月饼;九月初九重阳节,则有吃麻糖、绿豆糕的习俗。
此外,孝感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制作与保存习俗。冬天时,人们为了补充热量、滋养身体,除了进食牛肉、羊肉、狗肉外,还有煨汤的习惯,家家都备有煨汤陶罐,常以煨汤待客,煨汤的主料多样,像排骨、鸡、鸭、牛、羊肉等都可选用,辅料有萝卜、藕、海带、香菇等。在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腊月,腌制腊味的习俗也很常见,人们会腌制腊鱼、腊肉、灌制香肠等。夏秋季节,主要腌酱时蔬、晾晒干菜,比如将萝卜、白菜、豇豆、辣椒等新鲜菜通过洗晒、盐渍制成色泽黄亮、脆生爽口的腌菜,像孝昌、安陆的腌白花菜,历史悠久,被老百姓经常食用;还有通过晒、浸、渍等工序制成的麦酱、豆酱、辣椒酱、酱黄瓜、酱豆角等酱菜,色泽红亮、健脾开胃;干菜如干萝卜丝、条、片,干豇豆、干苋菜、南瓜笋、葫芦笋等,保持了原味,增添了香味;而臭豆腐、臭豆渣、臭千张、霉豆豉等霉制菜,虽是煮、晒、霉制而成,却闻臭吃香,极为开胃。
孝感在盖新房与搬家等居住方面有着诸多讲究,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盖新房时,选址是首要环节,一般会选择 “坐北朝南” 的方位,随后要请风水先生选个好日子才能开工,开工时还需供奉祖先,洒洒水饭,燃放鞭炮,以祈求整个建房过程顺利。而且不同县区在盖房过程中还有独特的习俗,例如孝昌县盖房,竣工前半夜要进行 “上梁”,须偷一根未伐的树,据说这种树没有人跨过,有着发财走运的寓意,房主需把烟等招待品放在树根上示意,以免被人追,然后于当晚上梁,成功后会请客庆祝;云梦县则是在盖房竣工前,摘一根杨柳枝,准备一块镜子,将二者系在一起,挂在大门的门杠上,以求平安吉祥,竣工后再邀请客人一同庆祝新房落成。
搬家时同样有不少讲究,大悟县的搬家习俗就颇为独特。要先择黄道吉日,通常是零点后搬,零点前需打包准备好物品,并宴请帮忙搬家的人。一切停当后,要像大年除夕守岁一样,虔诚地守着时钟,等零点一到,放鞭炮,烧香敬财神,然后开始搬家。在搬家中,梯子和炉子要特别小心,因为梯子寓意步步高,炉子则代表人丁、财运兴旺。搬好家后,主人就会张罗着摆酒席,款待亲朋好友,共同庆贺乔迁之喜。这些居住方面的习俗,无不体现出孝感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日子红红火火的美好向往。